盐都:厚植民生底色 绘就幸福画卷

发布日期:2025-09-22 来源:盐都日报 作者:丁嘉怡 字体:[ ]

区委十五届十次全会提出,要织牢基本民生保障网,办好公共服务暖心事,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坚持不懈提升人民幸福指数。盐都始终把群众的急难愁盼作为工作着力点,聚焦新就业群体关怀、垃圾分类管理、老旧小区改造以及特殊群体服务等民生领域,不断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绘就幸福生活新画卷。

点滴关怀托温情 新业群体更幸福

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无论严寒酷暑,外卖骑手们奔波忙碌的身影随处可见,他们为市民带来便利的同时,吃饭、歇脚却常常成了难题。如今,盐龙街道的邻里荟“小哥”蓝骑士食堂,为他们筑起了温暖的“补给站”,成为新就业群体的“温馨港湾”。

午后1点,送餐高峰渐歇,骑手们走进食堂,取餐、就座,卸下半日奔波的疲惫。这里依托“长者幸福食堂”改建而成,既解决了“吃饭难、没准点”的问题,又提供了舒适的休憩空间,还建立积分制度,鼓励骑手参与社区治理。

今年以来,盐龙街道已打造18个24小时“暖心驿站”,配备饮水机、冰箱、医药箱等设施,真正为新就业群体提供“寒冬能取暖、酷暑能纳凉、疲惫能歇脚”的贴心空间。

“我们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扎实推进‘暖心驿站’的提质升级,通过对接商超、药房、餐饮等爱心商家,把优惠券、福利卡送进外卖箱、快递车。同时,常态化开展各类暖心活动和技能小课堂,让大家‘渴了有水喝,累了可歇脚’,通过这些务实举措,把‘暖心驿站’打造成一个新就业群体愿意来、喜欢来、经常来的温馨场所。”盐龙街道党工委组织委员、总工会主席杨子涵表示。

精细治理提质效 垃圾分类更深入

垃圾中转站虽小,却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近日,记者在城西环卫服务中心生活垃圾中转站看到,一辆辆清运车有序进出,仅十分钟便能完成压缩处理。作为异地新建的民生工程,这里配备了压实器、除臭系统等先进设备,采用“平进低出”和垂直压缩工艺,从源头解决了异味扰民和噪音问题。

“我们配有生活垃圾压实器系统、中央监控系统、真空吸排水系统、除尘除臭系统、渗滤液处理系统等,确保中转站生活垃圾处理后产生的污水、灰尘、臭气等污染物进行科学处理,达标排放。目前,中转站每日使用二级转运车6辆,转运车次达25车次,转运垃圾量约350吨。”城西环卫服务中心中转站负责人于锦龙介绍道。

近年来,盐都牢固树立“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理念,坚持前中末端协同发力,硬件软件同步推进,垃圾分类体系全面建成,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效应不断增强。

“根据工作安排,我局陆续在81个居民小区、79个机关单位,开展生活垃圾四分类工作。累计设置分类投放垃圾桶(果壳箱)近2800只,垃圾分类设施覆盖率达到100%。建设垃圾四分类收集房169座,移动收集车12辆,分类收集亭140座。建立完善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系统,努力扩大垃圾分类覆盖范围。”区城管局环卫处垃圾分类工作负责人张林胜说。

微改造撬大民生 特殊群体更温暖

始建于2000年的美丽小区,随着设施老化,居民急难愁盼问题日益突出。今年,美丽小区被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实施道路修复、屋顶修缮、环境整治等“微改造”,让老旧小区重焕生机。

“在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中,我们聚焦居民关注的‘关键事’,从细微处着手,用‘微改造’撬动‘大民生’,让‘老房子’变成更宜居住的‘好房子’。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老旧小区改造力度,不断提升老旧小区的人居环境、设施条件和服务功能,让居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大幅提升。”潘黄街道美丽社区党总支书记吴剑说。

除了改善社区硬件,盐都还持续优化特殊群体的政务服务。区政务服务中心残联窗口推出“残疾人服务一件事”专窗,通过流程再造和集成办理,破解服务残疾人“最后一公里”难题。

“我们依托区级、乡镇(街道)政务服务中心,设立‘一件事’综合窗口,实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残疾人申请办理事项可由村级残协代办,也可直接到乡镇(街道)残联申办。残疾人申请材料可一次性扫描录入系统,保证‘最多跑一次’落到实处。”区残联工作人员高健介绍道。

无论是“蓝骑士食堂”里的热气腾腾,垃圾分类中的精细管理,还是老旧小区的焕新升级、残疾人服务的集成改革,都在生动诠释区委全会精神的落地生根。织牢民生保障网,办好公共服务事,盐都正以务实行动让幸福触手可及,让群众的获得感更实在、幸福感更饱满、满意度更长久。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