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共盐都区委十五届十次全会专题 >> 正文

盐都:强根基铸脊梁 打造产业腾飞新引擎

发布日期:2025-08-12   来源:盐都日报 作者:孙 益 字体:[ ]

区委十五届十次全会发出的产业强音,正在盐都大地激荡回响——“围绕构建‘3+3+N’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延链补链强链,奋力实现工业经济‘三年翻一番、总量超千亿’”的发展宏图,引领全区上下紧扣高质量发展核心,以“强引擎”驱动“新跨越”,让产业筋骨更壮、底盘更稳,向着结构更优、层次更高的现代产业体系奋力迈进。

新兴之火 锻造竞争新筋骨

产业根基稳固,区域竞争的筋骨才坚实。依托“东山系”“长盈系”等龙头企业,盐都进一步做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积极融入全市“风光储氢”一体布局,主攻新能源商用车、新型动力及储能电池、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等方向,持续做优新能源产业。立足本地产业配套优势,加快构建“制造+服务+品牌”融合发展产业体系,全力打造高端装备产业。

在江苏联超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车间内,新引进的自动化设备全速运转,一件件蓝玻璃和心率片在经过切割、抛光、镀膜等精密工序后陆续下线。作为国内少数掌握光学全产业链核心技术的领军企业,江苏联超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多组合镀膜技术和玻璃旋涂工艺,能更好地将图像色彩还原至真实色彩,全部达产后可年产600万片蓝玻璃和800万片心率片,预计实现开票销售30亿元,为区域打造光学电子产业集群提供关键支撑。

企业产能跃升的发展态势是新兴产业提质增效的生动缩影。作为盐都产业发展的重要阵地,高新区在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强化项目攻坚方面正持续发力。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范雅表示,将深入贯彻落实区委全会精神,以争创国家智能基础零部件特色产业集群、省级柔性电子特色产业集群为牵引,推动高新区在产业集群规模、产业主体培育、产业生态构建等方面实现新突破,为加快打造长三角有影响力的区域产业科技创新高地作出积极贡献。

未来之光 抢占发展新赛道

未来产业是区域发展的“新赛道”,更是抢占高质量发展制高点的关键抓手。日前,记者在江苏神鹤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车间内看到,一排排精密设备正全速运转,泛着金属光泽的银白色纤维从高倍牵伸系统中连续抽出。这种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单丝直径仅70微米,比头发丝还细30%,却能承受相当于同截面钢铁15倍的冲击力,在-196℃液氮环境中不脆裂、80℃高温下不变形,被业内称为“白色黄金”。

“今年,公司将利用自主研发的超低成本耐热抗蠕变纤维技术,启动年产2000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和年产500吨防弹复合材料项目,力争在未来5年内实现年产10000吨耐热抗蠕变高性能纤维,实现销售超10亿元。”该公司副总经理王新鹏说。

企业的创新实践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盐都更以系统性布局推动未来产业从“单点突破”迈向“集群崛起”。“我们将瞄准‘水韵古邑、高新盐都’总定位,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强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区工信局局长嵇金成表示,工信部门将按照全会部署,优化现代产业体系,聚焦“3+3+N”产业,力促未来产业变量壮大,加快产业迈进中高端,夯实工业强区发展根基。

立足“3+3+N”现代产业体系的前瞻布局,盐都正将分散的创新力量拧成发展合力,实施未来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每年集聚一批5亿元以上项目,力争年内产业规模破百亿;第三代半导体聚焦半导体器件向衬底、外延及芯片制造拓深,新材料聚焦新型显示材料、膜材料及高性能纤维3个细分领域突破,人工智能锁定具身智能突破及核心零部件研发生产,以技术突破点燃创新引擎,全力打造具有竞争力的省未来产业先导区。

‌传统之树 数智赋能绽新芽

传统产业是区域经济的核心支撑与发展基石。在新一轮“智改数转网联”攻坚浪潮中,众多企业积极投身传统产业迭代焕新、破茧升级,让传统产业这棵“老树”萌发创新新芽、绽放时代新姿,持续筑牢产业竞争新优势,全力激活经济发展新动能。

“公司以大规模设备更新为抓手,先后投入1.2亿元购置进口磨齿机、数控切削中心等高端设备,建成CNC加工、齿形加工及热处理加工三条标准化生产线,并部署MES系统,成功突破高精度齿轮制造瓶颈。”盐城金洲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董吉初告诉记者。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盐城金洲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以精密锻件、齿轮加工、伺服传动三大技术集群为支点,全力突破材料改性、低碳锻造等关键技术,推动传统制造向高精尖跃迁。

这样的转型活力正沿着产业链条向区域全域延伸。张庄街道党工委书记黄鹤龙表示,将以只争朝夕的劲头、真抓实干的作风,推动传统产业固链强链;健全项目服务全过程闭环工作机制,推动机器人关节研发等项目投入生产、减速机核心零部件精密锻打等项目投产达效。

如今的盐都,既有龙头企业引领的“强引擎”轰鸣,又有产业集群协同的“稳底盘”支撑,更有未来赛道布局的“新动能”蓄势。随着工业强区战略的深入推进,这片热土必将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征程中持续突破,为实现工业经济“三年翻一番、总量超千亿”的目标注入不竭动力,成为长三角区域产业创新发展的亮眼标杆。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