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而行!盐都让科创雨林枝繁叶茂

发布日期:2025-07-30 来源:盐都日报 作者:杨 雨 字体:[ ]

一轮科技革命正重构全球产业版图,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标尺。自去年十二月区委全会擘画“聚焦科技创新,更实举措释放区域活力”战略宏图以来,盐都精准落子,构建“科创载体+创新主体+融合生态”立体化驱动体系,在长三角区域产业创新高地建设道路上踏出铿锵足音。

强载体 筑就产创融合坚实底座

科创载体是创新生长的土壤,更是产业升级的引擎。走进位于盐龙湖智创谷的盐城超级计算中心,这里世界领先的“超算力”名不虚传,“超算中心就好比传统公共基础设施中的交通枢纽,有了这个载体,才能承载数据发挥价值,并诞生更多的衍生品。”盐城超算中心副主任毛运航指向机房的一台机器向记者介绍,“这是最新一代‘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一分钟算力相当于全球72亿人拿着计算器不间断计算32年。”

作为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的首个分中心,盐城中心2021年成立是石科技公司,承担起将无锡中心科研成果产业化的使命。如今,“太湖之光”已完成20多个应用领域、几百项应用课题、260多万项科研任务,并3次夺得高性能计算领域全球最高奖项——“戈登·贝尔奖”,成为我国该领域的里程碑。

风景秀美的盐龙湖智创谷,除超算中心,还集聚了中国科学院计算所高通量研究所、上硅所盐城新能源创新中心、盐城半导体集成技术研究院等“中科系”“国字号”高端科创平台。目前,智创谷已吸引近2000名创新人才扎根,聚集百家科创企业,建成多个省级以上孵化器和研发机构。盐都正以载体集群之力,为“产业创新引领区”加速蓄能。

壮主体 锻造产技融合领军军团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角,盐都聚焦培育主体“生力军”,交出亮眼答卷:近三年全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净增257家,总量达538家,基本实现翻番,领跑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每年入库超800家,56家省级瞪羚企业更是苏北县域翘楚。牵头组建全市首家科技招商服务有限公司,已招引科创项目105个。

走进聚泰科技车间,智能化设备高速运转,赶制源源不断的订单。企业以创新为生命线,突破“裸眼3D”“双芯片邦定”等关键技术,与台达、西门子国际巨头深度合作。总经理赵圣铭展望:“创新步伐不止,年销售有望增长超30%,持续巩固市场领先地位。”

企业的快速发展,镌刻着科技创新的鲜明烙印。这背后,正是盐都重视科技创新、加强企业创新主体培育、助力企业释放创新动能的不懈努力。今年以来,我区扎实推进“企业发展三件事”,挂牌成立盐城柔性电子技术应用创新中心,全区规上企业中高企及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占比均近半壁江山;新增国家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3家,全市第一;斯瑞达新材料成功在北交所报会、吉能达入选长三角创新研发型企业,均为全市唯一。

优生态 涵养产才融合活力源泉

人才活水奔涌,方能滋养创新沃土。盐龙湖先进技术研究生院内,近千名研究生正接受“校企双导师”联合培养。这种“入学即入职、毕业即就业”模式,解决了新兴产业人才供给“最后一公里”难题。目前,研究院已入驻8个科研团队和1个外国专家工作室,累计培养研究生近1500名。同时,研究院与东山精密、汉印机电等行业龙头企业建立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25个,产学研合作项目255个。

盐都深谙“聚人才即是聚未来”,实施“黄海明珠”“都智汇”人才计划,在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提供强力支持,召唤游子归乡。同时深化与南京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合作,推动产学研无缝对接。

区委区政府还密集出台《加快科技创新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激励意见》《盐都区打造全市创新创业中心三年行动计划》《关于加快科技创新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激励意见》《关于支持区域产业科技创新高地建设的激励政策》等系列政策,构建起要素齐聚、体系完善的创新雨林生态。

科技载体星罗棋布,创新主体拔节生长,融合生态活力奔涌。这正是盐都科技创新生机勃发的全景图,创新的基因已深植盐都发展血脉,未来将继续勇立科技革命潮头,让创新引擎的轰鸣成为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最强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