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浪潮中,盐都以产业兴旺为根基、新农人为动力、农旅融合为路径,立足本土资源,驱动农业转型,注入创新思维,串联田园与文旅,让盐都乡村焕发出勃勃生机,绘就出一幅产业兴、人才聚、乡村美的幸福图景。
电商拓路 云产销链出“致富路”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农业领域的当下,新媒体与现代农业的深度融合已成为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农产品拓宽销路、提升品牌影响力提供了新可能。日前,记者走进盐都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看到,潘黄街道新民村党总支副书记、“90后”新农人刘程媛一边对着手机镜头热情洋溢地介绍着手中色泽鲜艳、颗粒饱满的油桃,一边与屏幕前的观众互动,直播间的后台数据不断跳动,新媒体的力量在此刻得到了生动展现。
近年来,互联网直播行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刘程媛以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创新思维,逐步构建起“种植+电商+文旅”的产业融合模式,成为带动新民村产业升级的核心力量。她积极探索党建引领直播事业发展的新路径,开设电商培训讲座30余次,带动新民村种植户160余人注册抖音、淘宝等电商平台,指导农户拿着手机、对着镜头,“吆喝”自家农产品,推动家乡农产品飞出农村走向全国。
这样的农产品直播现场,不仅是盐都新农人利用新媒体赋能农业的生动缩影,更是盐都现代农业主动拥抱时代变革的鲜活注脚。一部手机、一方屏幕,搭建起连接田间地头与消费市场的数字桥梁,让盐都的优质农产品突破地域桎梏,走进千家万户。这一创新融合模式,恰似汩汩清泉,持续为盐都农业发展注入澎湃动能,驱动着乡村振兴巨轮破浪前行,驶向广阔天地。
智耕沃土 新农人走出“振兴途”
在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深化实施、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大背景下,青年返乡创业正逐渐成为激活农村经济新活力的强大动力源泉,郭猛镇国胜家庭农场技术负责人潘志鹏便是这一热潮中的典型典范。大学毕业后,他毅然放弃在城市工作的机会,接过父亲手中的“接力棒”,投身到高效农业领域的发展中。凭借着对农业的热爱、对科技的敏锐把握以及不懈的努力,潘志鹏率先在农场发展高架无土栽培草莓和智能温室限根栽培葡萄先进技术,实现了果实的高品质、高产量生产,大幅提升了农场的经济效益,成为当地农业发展的一面旗帜。
国胜家庭农场的发展,不仅让潘志鹏一家走上了致富之路,也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农场常年聘请当地村民从事种植、管理、采摘等工作,人均年收入达到3万多元。同时,潘志鹏还积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将自己掌握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周边农户。在他的带动下,周边100多户农户加入了草莓和葡萄种植行业,形成了规模化的产业效应。
从都市回归乡土,无数盐都“新农人”正努力实现向“兴农人”的华丽蜕变。他们怀揣着对家乡的热忱与乡村振兴的梦想,以蓬勃朝气扎根田间地头,用智慧与汗水,为乡村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成为盐都乡村振兴道路上最坚实的力量。
农旅交融 田园景变身“诗与画”
在高考、中考期间,盐渎街道花吉村的千亩葵园迎来了特殊“打卡潮”,不少家长打卡采摘葵花为孩子讨个“一举夺魁”的好彩头。这片金色的花海里寄托着家长们的殷切期望,更是葵花产业蓬勃发展的生动写照。
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特色田园资源,花吉村大力发展葵花产业,并积极探索“农业+旅游+深加工+产学研”于一体的农旅示范区发展模式,截至目前,千亩葵园的亮丽风景累计吸引10万余人次前来观赏拍照。随着农旅融合发展的持续推进,特色产业释放强劲动能,2024年村集体收入实现172.7万元,人均收入达3.8万元。
此外,盐渎街道花吉村还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为目标,打造宜居新社区、发展富民新产业、建设幸福新家园,凭借“产业兴、乡风淳、文化活”的文明创建特色,成功获评第七届“全国文明村”,绘就出一幅“村民富、村庄美、村风好”的新时代乡村振兴画卷。
循着当前的发展脉络,盐都正以农为基、以旅兴农,将田园风光转化为发展动能,把乡土资源打造成特色名片。从产业升级到人才振兴,从科技赋能到农旅融合,盐都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步履坚实。未来,盐都将继续深挖资源优势,推动农旅融合向更高水平迈进,让乡村振兴的幸福画卷更加绚丽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