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盐都依托其丰富的生态资源和水乡特色,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以长效治理守护绿水青山,先后摘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中国天然氧吧等多个国家级金字招牌。
以水为笔,描绘生态新景
盐都境内拥有3980条河流,其中的蟒蛇河作为重要河道,承担着两岸灌溉、泄洪功能。2016年6月,盐都筹措资金24.93亿元,开展为期6年的生态修复项目。
实施过程中,依托蟒蛇河的生态、地理优势,盐都采用“生态+”模式,沿线96公里开展生态护坡,河道高程0.5米处设置青坎,种植多样化水生植被……先后修复面积764公顷,栽植各类树木130万余株,沿岸绿化率超90%。
同时,盐都按照“民生优先、统筹兼顾、人水和谐”和“改造、保留、提升”的原则,统筹推进沿线农房改善,先后征迁企业20家,清除砂石场11个,复垦土地1500亩。
此外,盐都还整合开发沿线万亩荷花池、万亩芦苇荡、水上森林、东晋古城、龙冈桃花源、盐龙湖等旅游资源,打造集健身绿道、水上游览、文化体验、乡村度假等功能为一体的生态廊道,直接带动河道沿线6个镇、21个村庄、3000多名参与生态廊道的管理和旅游运营,享受生态保护带来的红利。
“退渔还湖”,彰显湿地之美
盐都境内的大纵湖,是江淮里下河地区最大、最深的湖泊,一年四季景色各异。20世纪90年代初,当地渔民和沿湖的村民大面积搞围网、筑圩养殖。长期高密度的养殖和各类水产品饲料及药物的投放,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近年来,盐都融合生态、湿地、休闲、度假、运动等元素,推进大纵湖湿地公园和湖荡湿地生态建设,先后投入4.2亿元,实施大纵湖“引江入湖”“退渔还湖”“湿地修复”三大工程,恢复和重建大纵湖湿地植被和湿地景观。截至目前,新开湖区行水通道5公里,退出养殖水面1240公顷,清除圩堤坝埂600余公顷,水生植物覆盖率96%。
据统计,大纵湖境内珍稀动植物种类达378种,其中鸟类134种,包括国家极危鸟类青头潜鸭和“鸟中活化石”、国家级保护动物震旦鸦雀。昔日的荒滩湖荡,被打造为国家湿地公园和江苏最美水地标。
宜居宜业,厚植生态底色
秋天,走进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大冈镇佳富新型农村社区,仿佛走进一幅现代版的《富春山居图》:四通八达的道路干净整洁,白墙黛瓦的小院井然有序,郁郁葱葱的景观绿化错落有致……
据悉,盐都村庄布局大部分形成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主要以沿路、沿河居住为主。2017年下半年开始,盐都按照“统筹规划、依法自愿、合理补偿”的原则,稳步推进农村空闲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复垦,昔日低矮、破旧、零散的房屋被集中连片、错落有致的小洋房和绿油油的良田所取代。2018年以来,1万多户农户退出原有宅基地,搬进新居过上了新生活。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盐都在厚植生态底色的同时,积极拓展“两山”转化通道,先后发展了杨侍农业生态园、草房子景区、龙冈桃花源等乡村旅游项目。
如今,整洁村路、生态绿地、美丽庭院、成荫绿树,飘香瓜果与和鸣群鸟共同勾画盐都百姓可感可及的幸福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