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役军人事务一窗通办实现服务零跑动、借助厨余垃圾资源化处理技术实现变废为宝、依托社区微工厂促进特殊群体家门口就业……盐城市盐都区这些精准滴灌的民生举措,使群众的获得感在家门口持续升级。
军旅荣归一窗通办精准服务
盐都聚焦退役军人返乡办事的痛点,创新推出“军旅荣归”一件事改革,通过一窗通办、一网通行的服务模式,将政务服务的加速度转化为退役军人的满意度,生动诠释了民生服务无小事的理念。
过去,退役军人返乡需办理报到登记、党组织关系转移、医保社保转移等十余项手续,涉及多个部门、准备十余份证明材料,程序繁琐。如今,盐都区退役军人事务服务大厅通过部门协同、数据共享实现业务流程再造,将分散的事项整合为一单申请、一站式办理、一体化服务。
减材料、优程序、压时间,现在报到登记、医疗保险转接、落户等业务能一窗办理。盐都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移交安置科科长蔡茂华介绍,改革通过集成服务,让办事流程从串联变为并联。下一步,盐都将继续秉持让退役军人舒心、让军人家属暖心的服务理念,持续优化就业创业环境,切实提升退役军人的获得感与归属感,让精准服务民生的要求落地生根。
小切口做好垃圾分类大文章
办好公共服务暖心事,以“关键小事”成就“民生大事”。在城市发展脉络中,公共服务的温度往往体现在细微之处,盐都将优化城市环境的隐性要求转化为厨余垃圾全链条治理实践。通过构建“分类-转运-处置”闭环体系,让垃圾处置的“最后一公里”蝶变为绿色循环的幸福一公里,生动诠释了“城市治理的精度决定民生福祉的厚度”。
在盐渎街道车苑华庭小区,垃圾分类督导员时中干每天驻守四分类环保驿站,指导居民精准投放并完成二次分拣。她的工作正是盐都厨余垃圾治理体系的前端缩影——从前端居民分类投放到中端密闭收运车无缝衔接,再到末端处理中心生物化处置,形成完整管理闭环。盐都区城管局环卫处垃圾分类科室负责人张林胜介绍:“我们通过前端分类收集、中端密闭收运、后端生物化处理的模式,实现全过程污染控制。”
目前,城区小区环保驿站覆盖率已达100%,日处理5吨的厨余垃圾处理中心通过微生物发酵技术,实现无害化处理率100%,减量率超80%,每日产出400多公斤有机质原料。这些数据的背后,是居民看得见的环境改善、闻得着的空气清新,更是“无废城市”理念在基层的生动实践,持续提升着城市的宜居指数和居民的环保获得感。
定制化帮扶照亮特殊人生
民生温度,往往还体现在对特殊群体的关怀上。盐都加快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以残疾人之家为支点,创新助残帮扶模式,为残疾人群体打造家门口的温暖港湾,照亮他们的特殊人生。
在张庄街道残疾人之家,居民郑春明专注地组装着手工产品。“残疾人之家成立之初我就来了,每月能挣千把块钱,生活负担轻了不少,这里就像个温馨的大家庭。”他笑着说。曾因中风行动不便而自我封闭的他,如今在这里重拾生活信心,找到了新的人生方向。
盐都精准对接残疾人需求,量身定制就业岗位,引进适宜的手工项目,帮助残疾人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融入社会、实现价值。残疾人之家负责人徐志粉介绍:“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提供康复治疗、技能培训等精准服务,帮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真正实现自食其力。”
这种就近就地、常态化的服务模式,有效打通了服务残疾人的“最后一公里”。它不仅是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的生动实践,更是盐都用爱与责任为一老一幼及特殊困难群体筑起的民生暖巢。在这里,政策善意转化为具体服务,特殊群体收获的不仅是物质上的支持,更是尊严与归属感的双重提升。
盐都这些精准滴灌的举措,如同散落在城市各处的温暖星光,既照亮了群众生活的细微角落更汇聚成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未来,盐都将继续以人民为中心,用创新破题、用实干作答,让幸福指数在盐都大地上持续攀升,绘就更有温度、更有质感的民生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