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都:村里来了年轻人,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发布日期:2024-06-17 来源:学习强国App 作者:邱春潮 字体:[ ]

百名菁英、定制村干、兴农菁英……在盐都区250个村(社区)里,到处都有这些年轻村后备干部的身影,他们用专业学识、奇思妙想和创业热情,为乡村带来新气象新活力,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的新生力量。

“四定”模式备起来

暑期将至,在江苏省农林技术学院就读的“定制村干”胡敏,在学校统一组织下,到盐都区农业农村局报名参加暑期实习活动。为解决村干部年龄老化、能力弱化、后继乏人难题,盐都区自2016起在全省率先试点培养“定制村干”,面向区内应届高中毕业生,采取定向委托培养方式,进入省内高校农业专业学习,学业完成后“从哪里来、回哪里去”,到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技术服务、管理等工作,并作为村干部后备人选,探索出一条“定向招生、定期培训、定人帮带、定岗历练”的“四定”培养模式,目前已录取7批次178人,毕业到村工作95人。

村后备干部培养过程中,盐都区建立定期回访、学分捆绑、暑期实习、公开选岗等制度,关注他们成长中的每一个重要节点。“这些经过专业培养的‘定制村干’,对农村有感情,留得住,工作上手也快。”盐都区农业农村局组织人事科科长许信兰说。

2024年春节期间,一场“归雁兴乡·筑梦桑梓”乡贤能人返乡恳谈会在盐都召开,来自区内各地的26名乡贤能人代表欢聚一堂,共叙乡情,共谋发展,表达回乡创业、回报桑梓的热切心声。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按照省委组织部动态储备村后备干部比例要求,盐都区积极拓宽后备干部补充渠道,确保乡村振兴后备人才源头活水充足。2022年年底,借鉴盐城市百名菁英“强村行动”经验,盐都区公开招录应往届高校毕业生及退役士兵“兴农菁英”后备干部100名,全部充实到乡村振兴第一线。通过区镇两级公开招录形式,累计补充248名村后备干部,打造乡村振兴人才新矩阵。

“星火”培训育起来

仲夏时节,盐都现代农业产业园里,00后村后备干部薛景正在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专家的指导下精心侍弄草莓苗。得知区里启动草莓产业“星火”培训计划的消息,薛景第一时间报了名,“这样的学习平台非常难得,我一定好好珍惜。”薛景通过2022年盐城市百名菁英“强村行动”来到盐都工作,与她一起参加培训的,还有20名来自盐都各地的村后备干部,根据培训计划,他们要在园区参加为期1年的草莓种植技术脱产学习,并将服务于2025年召开的第十届世界草莓大会。

这些刚进村里工作的“娃娃兵”,不可避免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水土不服”问题。盐都区实施村后备干部“雏雁赋能”成长帮扶计划,明确由乡镇组织委员、所在村党组织书记分别担任政策法规和群众工作双导师,做好“传帮带”工作;有针对性地将他们选派到项目建设、农业发展、扶贫开发等工作一线,助力后备干部在参与重大活动中蹲苗历练、提升本领;定期开展“红色盐都行”“绿色盐都行”系列活动,建立区镇两级联动培训制度,采取课堂讲学、专题辅导、互动交流等多种形式,促进他们尽快成熟起来。

“少了书生气,多了泥土气。”这是学富镇河夹社区后备干部成扣荣对自己进村工作一年多来的总结。到社区工作后,社区安排老干部徐广友带着他学业务,参与防汛抗旱,帮助居民办新农保,调处邻里纠纷,成扣荣进入角色很快,目前已担任社区组长兼人社专干。

“红黄”预警用起来

盐都区秦南镇凤翔村最近收到区镇两级通知,提醒关注部分村(社区)“两委”缺额、后备干部配备不足等问题。依托建立的村干部基本情况信息库,盐都区实施村干部队伍建设“红黄预警”制度,针对村干部队伍结构不优、人员缺额等短板弱项,向乡镇党委定期寄送提醒函,提出优化调整等工作建议,2023年以来调整村(社区)干部75人次,动员组织参加学历提升415人。

后备力量既要选进来,更要用起来。盐都区划定村后备干部储备和使用“硬杠杠”:一是明确每个村(社区)动态储备2—3名后备干部,建立了355名村后备干部库。二是落实动议调整村干部时后备干部比例要求,96名村后备干部先后走上副村级等岗位。

4月27日,盐都区盐龙街道举办了一场村后备干部述职竞岗活动。经过村党组织推荐、民主测评等程序,11名村后备干部入围述职环节,逐一登台讲述演讲,展示业绩和风采,评委小组依据德、能、勤、绩、廉逐项打分,最终1名村后备干部成功当选。

今年5月起,盐都区各乡镇陆续开展村后备干部竞岗述职活动,拿出一定的副村级岗位,面向百名菁英、定制村干、兴农菁英等进行述职演讲,结合民主测评、工作实绩择优录用,全力打造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村干部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这既是当前村级党组织建设的需要,也是为下一轮村党组织换届打好提前量。”盐都区委组织部职能科室负责人介绍说。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