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住宅小区和外来人口不断增加,如何解决主城区部分社区规模过大,自治服务不到位、不精细的问题?
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打造社区服务站,破解大社区“小马拉大车”的治理难题,快速响应、高效解决居民家门口的“烦心事”“操心事”,为基层治理加大“马力”提升“拉力”,实现穿透式管理,让精细化精准化服务暖民心。
服务直通“家门口”
社区虽小,但连着千家万户。社区服务站建在居民“眼前”,让服务直通家门口,基层治理“接地气”,群众生活“有质感”。
2019年,盐都区制定出台《关于加强盐都区城市社区治理与服务的实施意见》,按照3000户、1万人左右的基本标准,结合实际拆分优化大中型社区,打造“街道—社区—社区服务站”三级治理架构,设置社区服务站33家,由区财政配套运转经费。
潘黄街道半岛社区服务站,位于濠璟半岛小区19号楼,辖区范围包含濠璟半岛、明新半岛两个小区2828户居民,现有社区工作人员4名,专职网格员4名。
电梯故障、乱扔垃圾、空调滴水、高空掷物、宠物扰民、电动车乱停放、楼道堆物……这些家长里短,急难愁盼的问题,服务站能够第一时间“响应”,以“行动力度”暖“民生温度”。
“服务站太给力了,处理得非常及时,终于不被异味困扰了,太感谢了!”家住濠璟半岛10号楼的张荣向服务站网格员反映,阳台窗户外有很大异味飘进家里。网格员立即排查并联系物业,很快10号楼南侧景观带的污水管道就清理疏通完毕了。
近年来,养犬的人越来越多,个别不文明养犬行为,也给居民生活带来不良影响。“晚上10点多,不知道谁家的狗一直叫唤,我家小孩过几天要参加高考了,希望你们处理一下。”服务站网格员吴海萍接到群众反映后,立即实地走访,找到了养犬人,劝导他文明养犬。
“用绣花精神和工匠精神做实城市治理最小单元,在距离群众最近的地方解决群众最关心的身边事,解民忧、纾民困、暖民心,做群众的贴心人。”半岛社区服务站党支部书记、站长肖国富说。
“独角戏”变“大合唱”
在盐渎街道神州路社区服务站,“四全社工”吴蓉正在为辖区居民沈梅解答灵活就业社保补贴相关政策。
为充实社区服务站人员队伍,盐都区选聘培育了两批186名“四全社工”(全能社区工作者+全要素网格+全过程处理+全天候服务)入驻社区服务站开展全科目服务。
“以前,居民办理某项业务,如果负责的工作人员有事外出,就要再跑一趟。现在,‘四全社工’就能做到‘一窗办理、全科服务’,避免群众跑空趟。”吴蓉说。
然而,仅靠社区工作者参与社区服务治理,工作任务重、压力大,无法做到精细精准服务。
为广泛联动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盐都区创新推出“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的“五社联动”机制,营造“多方参与、融合共治”的社区治理新格局。
在潘黄街道东进路社区服务站,退休老党员、红十字会志愿者、大学生志愿者等更多力量共同参与社区治理,夯实了社区治理“底盘”,社区治理从“独角戏”变为“大合唱”。
东进路社区服务站制作的“零距离服务卡”上,不仅印有社区工作人员、网格员、民警的电话,还有老党员的联系电话,方便居民在遇到问题时及时寻求帮助。
74岁老党员孙明汉是一名退伍军人,住在社区服务站辖区内的东进华都小区,“我们小区拆迁安置户比较多,环境卫生、公共秩序等方面产生的矛盾比较多,大家从‘村民’到‘居民’有一个转变的过程。之前同个村组的,都是熟人,我们和他们把道理讲通,矛盾就少了。”
东进路社区服务站还与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共同建成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与盐都区红十字会携手建成博爱家园东进路基地,全年常态化为辖区孤寡、行动不便老人和残疾人提供入户理疗、集中理发、义务洗衣等志愿服务。
此外,盐都区正在筹建成立由“中国好人”徐兆学牵头组建的全区志愿者服务组织“都都侠”,力争编织全覆盖的志愿服务网。
寻求“最大公约数”
“6号楼二单元负二层地下车库入口东西墙面处渗水,多次维修无效”“15号楼电梯摄像头损坏”“1号楼人防通道渗水”……潘黄街道半岛社区服务站成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解决小区开发商及物业遗留问题,将居民代表请进服务站,召开“居民议事会”,将小区公共区域、业主个性问题分类汇总。
“民意收集后,我们与开发商、物业公司联系,共同协商解决了小区墙面渗水、路面裂缝、墙砖脱落、污水管道排水不畅、摄像头损坏等58个问题,改善了物业与业主之间的关系,赢得了辖区居民的信任和支持。”肖国富说。
听民需、解民忧、集民智、汇民意,从说事、议事到答事、办事,直至了事,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应,议事小平台成为为民服务大舞台。
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潘黄街道东进路社区服务站,定期召开“百姓议事会”,居民代表、退休老党员、社区工作者围坐在一起,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闲话家常中化解了诸多难点问题,也收集了不少好建议。
为了照顾老年人、残疾人的需求,在小区建设了19条无障碍通道;为解决小区“乱挂晒”现象、居民晾晒难的问题,修建了公共集中晾晒区;为彻底消除“飞线”充电、入户充电等消防安全隐患,加装了电动车集中充电车棚;为便利居民晚间文化娱乐活动,在居民活动广场建设了移动公厕……
小区里显而易见的变化,也吸引了更多居民参与议事、献计献策,从“局外人”变成“局内人”。
“找到群众利益的‘最大公约数’,更能将共识转化为共为。”东进路社区服务站党支部书记、站长陆云锋说,矛盾解决了,邻里更和谐,居住环境更好,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自然而然地增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