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盐都区全力推动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专题报道 >> 正文

盐都:逐“绿”而行 向“绿”而兴

发布日期:2023-09-25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王 丹 符文雅 宗国峰 皋 玲 字体:[ ]

金秋时节,大地锦绣,沿着125省道一路向西,里下河水乡的现代化美好图景在盐都大地铺陈舒展:从一望无际的农田农场,到星罗棋布的大小景点,再到如宝石般点缀在版图上的大纵湖,大自然的“慷慨”赋予,让一代又一代盐都人在这里安居乐业。

这座素有“鱼米之乡”之称的古邑新城,对生态环境、绿色发展极其关注。盐都是长三角魅力城市盐城的中心城区,拥有优良的自然生态、绿色的产业体系和“都满意”营商环境,先后获得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等荣誉,被评为“中国天然氧吧”。

绿色铺就发展底色

金秋暖阳,美丽的大纵湖漫湖碧透,鸿雁飞过,如诗如画;蟒蛇河、朱沥沟等河道旧貌换新颜;小马沟生态绿廊、盐龙体育公园等城市“绿肺”建成投用……

秀美风景的背后,是盐都对美好宜居环境持之以恒的追求。在高起点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引领下,生态环境的每一处肌理都受到重视。

盐都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饮用水水源水质100%达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88%以上,居全国前列。农、林、牧、副、渔综合开发和全面发展,成功打造蟒蛇河水上文化、小马沟等生态绿廊,每年高质量建成绿美村庄10个,年均实施森林抚育1.5万亩……

从城到乡,移步成景,处处惊喜。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不仅要“外修”,还要“内养”,这样才能散发出由内而外的魅力。

厚植绿色生态基底,盐都目光长远而笃定。坚持把生态文明作为核心价值追求,认真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编制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深入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十大工程,整合全区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等元素,铁腕治污攻坚,突出生态特色,开启美丽盐都建设新征程。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流经大纵湖的碧波从蟒蛇河一路向东,汇入大海。在盐都区委、区政府的精心打造下,一个生态优美、人文荟萃、串珠成链的“三基色”水上文化生态廊道——蟒蛇河水上文化生态廊道呼之欲出。

为深度融入全市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大局,主动策应沿海生态风光带建设,盐都依托蟒蛇河的生态、地理优势,以河串景,整合沿线旅游资源,让人看得见水,望得见田,记得起乡愁。在“春看桃红梨白,夏听高树蝉鸣,秋收累累硕果,冬踏白雪飞歌”这幅静谧祥和的画卷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感油然而生。

追求良好的生态环境没有止境。如今,在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盐都答卷的征途上,盐都又提出要全力优生态,以更实举措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良好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绿色成就产业成色

8月19日,储能行业众多专家学者、业界精英相聚盐都,参加“绿色高新 蓄能未来”储能产业发展大会,共商产业合作、共享风口机遇、共绘发展蓝图。就在会前,储能龙头企业远航锦锂举行储能电芯一期全面投产暨二期项目签约仪式,为盐都发展壮大储能产业提供强大支撑。

盐都大地上,一个个绿色转型项目和产业拔节生长。

当年,盐龙湖周边烟囱林立,是化工企业的集聚地。盐都壮士断腕,建成苏北首个“无化区”和“无铅区”。如今,又建成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和苏北唯一的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

“去年6月,我们联合景成投资集团、高林固泰、正顺科技共同投资,建设远航锦锂盐城电池制造基地。12个月内,我们就实现开工建设、竣工试产和爬坡量产,跑出发展加速度,这是当地党委政府和我们企业双向奔赴的结果。”中电投融和融资租赁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张涛说。

新型储能产业是实现“双碳”国家战略的重要支撑,也是催生能源新业态、抢占产业发展战略高地的重要着力点。站在新型储能产业的风口,盐都恰好是“风起的地方”。

作为盐都大力发展的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新能源产业聚焦新型储能材料装备、电芯系统、集成与输变电等关键环节,布局国家能源海上风电技术装备研发中心、上硅所盐城新能源创新中心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和重大创新载体,建成盐城市首家加氢站,形成较强的产业基础优势与配套发展格局。

“最宜居的地方会有人来,有人来的地方就会有产业,产业起来了人就发展了。”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上海市领军人才、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温兆银说,“我们将侧重特色储能技术研究,致力为盐都新能源产业发展补链。”

温兆银提出的发展逻辑,正是搭准了盐都绿色发展的脉搏。在盐都,绿色不光是生态底色,更是发展底色。去年,盐都区规上工业综合能耗26.2万吨标煤、占全市2.5%,能耗强度0.16吨标煤/万元、全市最低,“高新优绿”特征明显。

这透露出盐都的绿色发展雄心:坚定不移走“高端引领、创新驱动、绿色低碳”的产业发展道路,进一步壮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全面推进数字赋能,推动产业绿色化、绿色产业化,在产业“高新优绿”上锻造智能制造领跑优势,勇当全市绿色低碳发展“碳路先锋”。

紧扣“双碳”要求,一批批生动实践竞相涌现:与河海大学合作实施“污水处理近零排放及资源化利用”国家级示范项目,打造一批标志性绿色场景项目,培育绿色低碳循环模式,积极创建国家级绿色低碳示范园区。放大“中国天然氧吧”品牌效应,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十大工程”,推进PM2.5和臭氧浓度“双减双控”,区域生态品质显著提升。

与此同时,盐都扎实推进农业绿色转型,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农业现代化居全省第一方阵。同时以特色农业园区和食品未来科技园为主阵地,大力发展“农业+”新业态,形成“东休闲、中果蔬、西水产”产业布局,持续叫响“鲜之都·盐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农业产业链。

面向未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正在呈现新的变化,不变的是盐都绿的发展底色。

绿色绘就富民本色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盐都深入人心。

“这就是梦里的家园。”大冈镇佳富村党总支书记韩立芹高兴地说。走进佳富村,仿佛走进一幅现代版的《富春山居图》:蓝天白云,河水清澈,房前屋后时有鸟鸣声回荡耳畔;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目之所及,清新自然,文明和谐。

佳富不是个例。在盐都,绿色发展带来的生态红利触手可及。“环境越来越好,设施越来越完善,乐业的同时更能安居”,这是盐都群众的普遍感受。

“杨侍村名气上来了,采摘葡萄的人越来越多,我们的‘钱袋子’也越来越鼓。”徐开元是郭猛镇杨侍村发展农旅融合最早的受益者之一,10年前,徐开元看上杨侍村的生态优势,在这里创办家庭农场,形成“冬采草莓、夏采葡萄”的经营模式,收入有两条线,一个是旅游采摘,一个是批发销售。1000亩的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区和2000亩的高效农业区成为杨侍村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大力发展集观光、采摘、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条,推动群众增收致富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盐都瞄准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目标,做美做靓3条旅游廊道和2条旅游公路,丰富东晋水城观光度假、健康养老、体育运动、会议商务等业态,加大草房子景区与周边集镇村(居)、三胡故里等资源整合,做优杨侍、新民、花吉等十大农旅结合乡村振兴示范村,大力发展假日经济、培训经济、康养经济,真正让美丽风景变为实实在在的富民产业。

绿色发展扮靓了乡村,擦亮了生态名片,又富了百姓。今日的盐都,与绿色同行、与自然共赢,一幅天人合一的和美画卷正徐徐展开。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