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都探索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发布日期:2023-04-11 来源:《江苏教育》杂志 作者:沈清涛 字体:[ ]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近年来,盐城市盐都区坚持问题导向,积极完善政策机制,加快补齐短板弱项,努力构建高品质、有特色、可持续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全力为区域学生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基。

一、思想上高度重视

(一)印发专项文件

2022年3月9日,盐都区人民政府批转区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明确主要任务,落实具体措施,要求各学校做到对学生心理健康情况早知道、早发现、早处置。2022年3月29日,区教育局印发“全区教育系统关爱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工作任务分解表”,确定了牵头科室工作责任,指定了协助科室,敲定了工作进度,确保各项任务落地落实。2022年8月19日,区教育局出台《关于做好开学前后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通知》,要求各中小学、幼儿园开学前对所有学生进行一次排查,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状况,对有心理疾病学生提前落实防范措施。开学第一周,所有学校都要开设“心理健康第一课”,帮助学生迅速适应新学期的学习节奏、生活节奏,确保学生实现从假期到开学的平稳过渡。

(二)强化组织领导

区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纳入研究事项,建立定期会商制度。区政府办协调人社、财政、教育、公安、检察、法院等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统筹考虑心理健康教育阶段重点工作与安排。区教育局及各学校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具体负责人,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同部署,同落实。全区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全面达成有计划、有队伍、有制度、有课程、有记录的目标。

(三)加强资金保障

保障经费投入,全区学校心理健康教室配备全面达标。2021年盐都区投入164万元,为区域内20所初中配备了心理健康辅导智能实时交互机器人,按每生每年不低于10元的标准设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并纳入学校公用经费支出范围予以保障。目前,盐都区正在与财政部门沟通,尝试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专项津贴,逐步达成小学500元/月、初中600元/月、高中800元/月的目标要求。

二、措施上扎实高效

(一)构建学校课程管理体系

配齐配好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盐都区要求每所中小学至少配备1名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各学校要确保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教己所学,工作量优先安排心理健康教育课。出台激励政策,鼓励在职教师参加培训,取得心理健康教师资格证或心理咨询师资格证后再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轮训,由区教育局联合相关高校或培训机构组织专题培训班,力争每两年对专、兼职教师进行一次培训。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教研共同体,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工作室,发挥专业教师引领、示范、带动作用,组织心理健康教师优质课比赛或基本功大赛,整体提升课程开设质量。支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训员和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级和省级培训。

开全上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各中小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将其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和课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要完整,须有年级教学计划﹑集体教研、分课时教案与课件等。课程内容应以活动为主,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包括团体辅导、心理训练、心理情景剧等。心理健康教育课要避免学科化倾向,避免沦为普及心理学知识和灌输心理学理论的工具;要注重引导学生心理、人格积极健康的发展,既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又要贴近学生的心理需求。各学校要确保所有班级每两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至少1课时,每学期至少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班(团、队)会1次。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每周除承担一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外,还须从事6小时以上的个别咨询或团体心理辅导工作。

构建完善心理辅导服务体系。各学校要开通学生心理服务热线,提高师生、家长对热线的知晓度和认可度。推行全体教师担任学生导师制度,对导师的服务内容、频次、方式等作出明确规定,让每个学生尽可能享有面对面、一对一的学业指导和心理辅导机会;要全面实行“倾听一刻钟”行动计划,让每个学生每天与同学、班主任、任课教师、家人有效沟通交流15分钟。各学校要健全心理辅导值班、预约、面谈、转介、追踪和反馈等制度,利用电话、网络等媒介,满足学生咨询与求助需求。发挥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各类社团,尤其是心理社团的职能,积极开展同伴辅导和互助。面向中小学生的心理辅导要遵守保密原则,恪守咨询伦理,保障信息安全,及时梳理问题。

(二)构建多方协同共管体系

做好宣传引导指导工作。区委宣传部、区教育局、团区委、区妇联、区关工委等部门加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宣传,明确不同学段的家庭教育重点,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形成系列家庭教育指导手册及优质课程资源库,为学生家长提供便捷化、常态化、规范化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充分发挥家长学校效能。各中小学家长学校把心理健康促进指导作为家长必修课,为家长提供促进孩子发展的指导意见,协助他们解决孩子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同时,家长学校也要帮助家长提升应对子女心理问题和开展危机干预的能力,指导家长带领疑似有精神障碍的学生到专业机构寻求帮助。家长学校教学时间每学期一般不少于4学时,教学方式以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方式为主。

发挥家校协同育人作用。各中小学要完善家访制度,认真开展好“千师访万家”大走访活动,保护家庭隐私,每学期与每个家庭直接沟通联系1次以上,并将学生家庭情况、成长环境与经历等作为心理普查建档的重要内容。此外,将家庭教育、家校沟通作为学生心理预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家长了解孩子所处年龄段的心理特点和规律,防止因家庭矛盾或教育方式不当造成孩子心理问题;对于入学时就确定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学校组织校内外专业人员进行研判,及时将干预方案告知家长,与家长共同商定任务分工;学生出现一些严重的心理危机时,学校及时协助家长送医诊治,并做好后续的跟进服务工作。

(三)构建“五个一”特色体系

各学校每学期认真做到“五个一”,即开学初组织一次排查,做到“四特学生”和留守儿童底数清、情况明;建立一套台账,落实对应帮扶措施;每周与学生进行一次交流,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每月召开一次主题班会,引导疏导开导学生,帮助学生舒缓心理压力;每学期进行一次家访,对学习困难、经济困难等学生家庭要“家家到”。

三、考核上动真碰硬

(一)开展常态化督查考核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常态化督导制度,每学期由普教科牵头负责,组织人员成立督查组,对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项会议精神落实情况、心理健康成长工作专题会机制建立情况、心理健康课程开设情况、问题学生排查及“一生一策”建档情况、关爱帮扶措施落实情况、心理健康咨询的配备及使用情况、各类台账资料完善情况等方面进行督查,发现问题及时反馈整改。

(二)召开月度点调会通报情况

每月召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点调会,线下线上都可,方式不限。各学校汇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重点就存在问题认真分析,查找原因,寻求对策;区教育局主要负责人、检查部门负责人结合各校汇报的以及常态化的检查结果,实时反馈、及时指导,不放过任何一个问题,不忽视任何一个学生,对工作有严重缺失的学校责任人实行追责问责。

(三)实行年度考核“一票否决”

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和文明校园创建的重要指标,作为学校年度考核重要内容,纳入各中小学办学质量年终评定和领导班子年度考核之中,明确凡是有因心理问题引发的学生非正常死亡的学校及学校负责人在年度考核、评先评优中“一票否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