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送爽,蟹肥菊黄,大纵湖20万亩螃蟹迎来丰收,频频亮相央视。盐都草莓种植面积达1.4万亩,成功入选全省乡村产业发展典型40例。南荡农机专业合作社、康农牧家庭农场等12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功入选盐城市“十佳百示范”典型。这个秋季,我区乡村产业发展再次结出累累硕果。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近年来,我区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瞄准建设农业强区的目标,立足本地资源禀赋,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为载体,以农业产业化发展为切入点,大力培育优势特色产业,以产业“谋篇”写好乡村振兴“大文章”。优质稻米、绿色果蔬、精品花卉、规模畜禽、生态水产五个主导产业发展势头强劲,草莓、葡萄、番茄、大闸蟹四个全市“单打冠军”齐头并进,“大纵湖大闸蟹”“龙冈茌梨”等10个农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鲜之都·盐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叫响长三角。
载体培优发展特色产业接地气
重点打造产业强镇。我区树立“链式”发展思维,立足现有水资源优势,以盐都现代渔业产业园为载体,完善配套设施,强化项目招引,扎实推动大闸蟹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发展,将“大闸蟹”逐渐培育成农民增收的“大产业”。大纵湖镇成功入选2023年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创建名单。
合力打造“六大园区”。我区聚焦重点产业,集聚资源要素,完善功能配套,区镇园三级联动,合力打造食品未来科技园、台湾农民创业园、现代渔业产业园、现代种业产业园(七星现代化农场)、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现代数字农业产业园等六大园区,加快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实现产业集群发展。台湾农民创业园获评省级“味稻小镇”,盐都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成功举办第八届江苏·盐都草莓文化旅游节暨农业农村重大项目推进会。
精心打造“一村一品”。我区利用现有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按照主导产业基础好、融合发展程度深、联农带农作用强、特色产品品牌响的建设标准,因地制宜打造“一村一品”特色优势产业新格局。潘黄街道新民村、大纵湖镇三官村创成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楼王镇获评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
龙头育强壮大优势产业有底气
培强龙头企业。我区围绕规模拓展、质效提升、技改扩能、创牌创新、联农带农等重点,引导现有农业龙头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全区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172家,农产品加工业营收超360亿元。先后创成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9家、市级龙头企业37家。
规范合作社。对全区59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了“一社一册”详细台账,实施合作社规范提质三年行动。坚持问题导向,做好“空壳社”“僵尸社”专项清理整治工作。积极开展四级联创,创成国家级示范社7家、省级示范社9家、市级示范社30家、区级示范社40家,2021年成功入选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
兴办家庭农场。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家庭农场已逐渐成为引领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的有生力量。我区一直将培育壮大家庭农场作为乡村产业振兴、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抓手,已发展各类家庭农场813家,经营面积超15万亩,累计创成省级家庭农场55家、市级家庭农场82家、区级170家。
业态深融振兴富民产业聚人气
促进农工融合。我区围绕“绿色引领、食创未来”理念,以盐都食品未来科技园为依托,重点推进盐都食品加工产业发展,全力打造全省争一流、全国有影响的大健康食品产业集群。园区2021年入选江苏省农产品加工集中区示范典型,已招引心思源食品、宇公食品等6家龙头企业入驻。
促进农文旅融合。我区瞄准建设“乡村休闲大花园”目标,坚持以农为本,整合资源要素,着力构建“龙头带动、三廊贯通、全域覆盖”的休闲农业空间布局,深度挖掘农业休闲、养生、科普等多重功能,打造一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推动农业和旅游有机融合。先后创成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江苏省休闲农业精品区,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家。
促进农数融合。我区构建了综合型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为农事生产提供全方面、个性化数据服务。引导种养主体开展农业生产数字化改造升级,提升农户经营效益。推动特色生产基地与上海叮咚买菜、院校超市“联姻”,共建电商专供基地,打造农产品“线上+线下”营销双引擎。新建物联网传感器、水肥一体机等智能装备650余套,培植了5个标杆性数字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