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2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22年,面对经济下行以及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和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区财税部门认真贯彻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预算决议,聚焦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要求,兼顾稳增长和防风险需要,积极财政政策提质增效,全力稳住经济“基本盘”,全区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较好。
(一)一般公共预算执行情况
全区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2.82亿元,同口径增长7.7%,其中税收收入31.69亿元,非税收入11.13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90.77亿元,增长15.5%。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2.82亿元,加上省市税收返还、转移支付补助、地方政府一般债务、调入资金及上年结转等79.48 亿元后,收入总计122.3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90.77 亿元,加上上解上级、地方政府一般债务还本等28.8亿元后,支出总计119.57亿元。收支相抵,结转下年支出 2.73亿元。
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5.26亿元,同口径增长7.5%, 加上省市税收返还、转移支付补助、地方政府一般债务、下级上解、调入资金、上年结转等77.74亿元后,收入总计113亿元。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 84.12亿元,加上上解上级、地方政府一般债务还本等 26.18 亿元后,支出总计110.3亿元。收支相抵,结转下年支出2.7亿元。
(二)政府性基金预算执行情况
全区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31.29亿元,加上省市补助、地方政府专项债务、上年结转等7.9亿元后,收入总计39.19亿元。全区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22.43亿元,加上地方政府专项债务还本、调出资金等16.76亿元后,支出总计39.19亿元。收支平衡。
区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31.29亿元,加上省市补助、地方政府专项债务、上年结转等7.9亿元后,收入总计39.19亿元。区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22.43亿元,加上地方政府专项债务还本、调出资金等16.76亿元后,支出总计39.19亿元。收支平衡。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执行情况
全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总计3.87亿元。全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总计3.87亿元。收支平衡。
区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总计3.87亿元。区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总计3.87亿元。收支平衡。
(四)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支情况
全区社会保险基金收入12.32亿元,加上转移收入 0.06亿元、上年结余收入12.97亿元后,收入总计25.36 亿元。全区社会保险基金支出11.1 亿元,加上转移支出0.1亿元后,支出总计11.28亿元。收支相抵,当年结余1.11亿元,加上上年结余12.97亿元,滚存结余14.08 亿元。
区级社会保险基金收入12.32亿元,加上转移收入0.06亿元、上年结余收入12.97亿元后,收入总计 25.36亿元。区级社会保险基金支出11.18亿元,加上转移支出0.1亿元后,支出总计11.28亿元。收支相抵,当年结余1.11亿元,加上上年结余12.97亿元,滚存结余14.08亿元。
(五)地方政府债务情况
1.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及余额情况。上级核定我区 2022年政府债务限额93.13亿元,年末政府债务余额为 89.12亿元,在核定限额之内。
2.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及使用情况。当年发行政府债券14.06亿元,其中再融资债券9.06亿元(一般债券7.58亿元、专项债券1.48亿元),新增债券5亿元(专项债券)。
3.地方政府债券还本付息情况。全区还本支出10.01亿元,其中一般债券7.96亿元,专项债券2.05亿元。付息支出2.93亿元,其中一般债券1.39亿元,专项债券1.54亿元。
二、落实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预算决议和全区财政预算运行简况
2022年,财政部门全面贯彻预算法及其实施条例,加强财政资源统筹,精准落实组合式税费政策,优化支出重点和结构,整饬财经纪律秩序,抓实抓牢政府债务管控, 较好完成了区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财政预算决议。
(一)收支预算稳定在合理区间。坚持阶段性措施和制度性安排相结合,减税退税缓税并举,增强市场主体活力。全年累计18.05亿元的减免缓退税费红利直达企业;兑付涉企类奖补资金、上级专项资金等达3.36亿元。通过“苏科贷”“小微贷”累计新增贷款投放8.3亿元,为102户企业提供担保过桥资金23.5亿元,真金白银纾困减负有力有效。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2.82亿元,同口径增长7.7%。财政支出保持适当强度,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民生类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达80.5%,列入省高质量指标监测体系的七项公共服务支出55.18亿元,其中支农支出和抗疫资金分别达 10.91亿元、2.97亿元。分配下达财政直达资金8.96亿元,直接惠企利民。
(二)政府债务治理提质增效。坚持控化并举,严格落实省市政府关于加强政府债务和国企经营性债务管理的文件精神,持续重抓政府债务管控,扎实推进“三债统管”, 建立项目审批和融资成本动态管理制度,严控经营性债务增长;通过减人、控事,以及大力压减一般性非刚性支出, 挤出真金白银化解债务,顺利完成省定政府隐性债务化解目标,较好实现降规模、债务率、融资成本、风险等级持续“四降”目标。重抓融资资金接续,合理把控资金到账节奏和总量规模,健全资金互通互助机制,发挥好 30 亿元国企信用资金池作用,合力守牢债务风险底线。
(三)财政改革创新蹄疾步稳。财政部预算管理一体化标准由区级部门延伸至乡镇,实现全覆盖;打好控减财政支出“铁算盘”,联动运作预算评审、财政投资评审、绩效评价,累计压减预算6亿元,“三公两费”持续压降。预算绩效管理三年行动计划基本达成,构建起“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预算绩效管理格局。拟定新一轮区对镇财政结算体制,全面推行财政预算管理一体化改革,梳理核实人员、日常运转、基本民生“三保”支出基数,坚持对无序、过度保障进行“瘦身”“减负”,落实好过紧日子要求。聚焦乡村振兴, 调优“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模式,筹集更多资金支持农业基础设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房改造;财政金融联手, 成功入围省级政策性生猪“保险+期货”价格险项目试点县(区),落地全市生猪“保险+期货”项目第一单。
(四)国资监督管理行稳致远。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计划圆满收官,成立区政府国企改革工作专班,助力改革稳步推进,91项改革任务全面完成。省委督查组现场评估给予较高评价,顺利通过“省考”。出台国资管理暂行办法等10余项政策性文件,形成较具区域特色的国资管理制度体系,落实“镇债区管”要求,巩固深化镇级平台上收管理改革,构建起以盐高投集团、市城镇化集团和区国投集团为主导的“3+3+3”国企格局,顺利完成股权整并,国有经济布局进一步优化。以财政所变更为财政和资产管理局为契机,全区14个镇级财资局基本达到省级基层财政公共服务标准化“五个规范”要求,打通了基层资产监管最后一公里。
与此同时,财政部门主动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全面接受区人大、区政协,以及监委、审计等实施的预算编制与执行审查监督;率先大市区实现区人大预算联网监督系统与财政国库数据模块联网,更好落实人大监管政府“钱袋子”要求;健全并落实向区人大常委会报告全区国有资产管理制度,逐步实现对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全过程动态监督。精心做好“两会”财政解释说明等服务,加强与代表、委员的沟通联络,高质量办理10余件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
2022年是全区财政克难奋进彰显担当的一年,财政的基础与支柱职能持续彰显。但全区财税经济和财政预算运行还面临一些困难和不足:经济整体好转动能不足,中小微企业困难加剧;财政“三保”压力加大,收支平衡不确定因素增多。政府性债务合规化解和经营性债务规范管控难度提升,压降全口径债务率与防范区域性风险面临挑战。少数板块和部门单位财政预算法定意识不强,财政支出整体绩效不高。等等,需要切实加以研究解决。
三、2023年全区财政预算草案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 宏观经济“三重压力”的影响仍将持续,全区财政预算平稳运行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房地产形势短期内无法趋暖回升,特别是民营中小微企业受到全发展要素的制约,仍将给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带来压力和挑战。同时,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重大风险,财政资金需求将不断增加,支持疫情精准防控、隐债化解和民生刚性增支等因素叠加,财政紧平衡特征将愈加凸显。
根据面临的财政经济形势,全区2023年预算编制和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区委全会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扣“四个示范区”建设,运用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深化现代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强化政府性债务管控, 提升现代财政治理水平,保持财政预算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盐都新实践良好开局提供有力的财政保障。
依据上述形势与指导思想,立足财政可持续,2023 年财政预算主要贯彻四方面原则:预算法定原则,贯彻预算法及其实施条例,应收尽收,坚持四本预算与政府债务预算全口径同步编制。坚持预算法定,落实“从严从紧”,严禁无预算、超预算安排支出和配置资产、政府采购等行为。厉行节约原则,严格落实过紧日子要求,持续压降非急需、非刚性支出,确保“三公两费”只减不增;兜牢“三保”底线, 重点支持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乡村振兴等民生实事领域。全面绩效原则,强化项目事前评估、事中监控及事后评价全过程动态管理,纵深推进部门整体绩效管理,加强绩效管理成果与预算编制、预算调整的有机衔接,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中期控制原则,按照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依据单位职能,编制 2023-2025 年中期规划,并使2023年度预算与中期规划相衔接,实行滚动管理。
(一)一般公共预算草案
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45.82亿元,增长7%。其中税收收入36.7亿元,增长15.8%。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拟安排93.8亿元,同口径增长7%。
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5.82亿元,加上省市补助、地方政府一般债务、调入资金、上年结转等 77.78亿元后,收入总计123.6亿元。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93.8 亿元,加上上解上级、地方政府一般债务还本等29.8亿元后,支出总计123.6亿元。收支平衡。
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36.9亿元,增长4.7%,加上省市补助、地方政府一般债务、下级上解、调入资金、上年结转等77.1亿元后,收入总计114亿元。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6.78亿元,加上上解上级、地方政府一般债务还本等27.22亿元后,支出总计114亿元。收支平衡。
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重点支出科目安排情况为:教育11.35亿元,科学技术4.77亿元,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0.94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18.67亿元,卫生健康9.51亿元,节能环保0.46亿元,住房保障6.41亿元。
(二)政府性基金预算草案
全区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预计42.65亿元,加上省市补助、地方政府专项债务等3.9亿元后,收入总计 46.55亿元。全区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21.78亿元,加上地方政府专项债务还本、调出资金等24.77亿元后,支出总计46.55亿元。收支平衡。
区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预计42.65亿元,加上省市补助、地方政府专项债务、上年结转等3.9亿元后,收入总计46.55亿元。区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21.78亿元,加上地方政府专项债务还本、调出资金等24.77亿元后,支出总计46.55亿元。收支平衡。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草案
全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预计4.1亿元。全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总计4.1亿元。收支平衡。
区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预计4.1亿元。区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总计4.1亿元。收支平衡。
(四)社会保险基金预算草案
全区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预计13.2亿元,加上上年结余、转移收入等14.04亿元后,收入总计27.24亿元。全区社会保险基金支出12.03亿元,加上转移支出0.1亿元后,支出总计12.13亿元。收支相抵,当年结余1.11亿元,加上上年结余14.01亿元,本年滚存结余15.12亿元。
区级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预计13.2亿元,加上上年结余、转移收入等14.04亿元后,收入总计27.24亿元。区级社会保险基金支出12.03亿元,加上转移支出0.1亿元后,支出总计12.13亿元。收支相抵,当年结余1.11亿元,加上上年结余14.01亿元,本年滚存结余15.12亿元。
(五)地方政府债务情况
1.收入预算。纳入年初预算的政府债务收入为9.68亿元,主要为再融资债券,其中一般债券收入5.88亿元,专项债券收入3.8亿元。
2.还本付息。全区政府债券还本支出11.39亿元,其中一般债券6.21亿元,专项债券 5.18 亿元。付息支出 3.05亿元,其中一般债券1.33亿元,专项债券1.72亿元。
四、圆满实现 2023 年财政预算
(一)坚持系统性思维,推动财政职能本质回归。沉稳因应财政紧平衡加剧、融资平台整合上收现状,逐步实现财政职能的稳步回归,强化政策集成、资金统筹、资源集聚,实现政府性收支财政统管、预算统筹。收入“一个笼子”,坚持全区“一盘棋”,健全“四本预算”统筹机制,依法依规将预算单位事业性收入、经营性收入等全额纳入预算管理,做实综合预算。同时,研究制定行政事业资产收益、集体资产资金管理的一揽子措施,唤醒“沉睡”财政资金。支出“一个口子”,坚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与财力水平相适应,健全量力而为型发展支出保障机制,建立“两重一实”保障清单,按轻重缓急顺序分层予以保障。不断建立节约型财政保障机制,妥善安排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农业农村、生态环保和就业创业等重点领域支出。预算“一个盘子”,建立基本型民生支出、节约型运转支出两个保障机制;着力把牢预算管理、资产配置、政府采购等关口,当好“铁公鸡”,进一步优化公用经费定员定额保障标准,严控机关运行经费和其他一般性支出,切实压缩行政运行成本。
(二)科学配置财政资源,为稳经济赋能造血。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聚焦工业强区“四大工程”,促进经济增效与财政增收良性循环,赋能经济企稳回升。打好“财政政策+金融工具”组合拳。聚焦实体经济发展,在做好减税降费等稳经济一揽子接续政策落地的同时,组合运用财政政策、资金引导和贴息扶持等措施,引导国有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合力提供要素保障,纾解企业流动性困难。改革财政支持经济发展路径。稳步推进财政资金“拨改投”,发挥财政资金牵引和撬动作用,梳理科技创新、服务业引导、招才引智等现有扶持政策资金, 对低效、分散的专项资金进行清理整合,探索重大产业专项资金由直补改为奖补或投资,突出亩均税收指标,支持数字经济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产业基金扩围改革,打造以政府产业基金为主体的产业孵化器,助推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同时,谋划支持房地产业趋稳回升财政路径,推动土地市场稳步复苏。
(三)推动改革迭代优化,加快构建现代预算制度。按照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现代预算制度”要求,深化“2+1”财政综合管理改革,推进绩效管理、零基预算和一体化建设的深度融合、系统集成,健全现代预算制度。推动预算绩效管理积厚成势。加速部门单位整体支出绩效评价扩围升级,加快预算与绩效深度融合,实现专项资金、产业引导基金,以及政府购买服务、政府债券等领域的绩效管理全覆盖。做实绩效考评和调减经费安排“双约束”, 形成评价、反馈、整改、提升良性循环。推行新增项目事前绩效评价机制,试点实施高标准农田、扶持农民增收激励政策等专项资金全成本绩效评价与分析。加快支出标准体系立柱架梁。严格预算控制、核算、决算,完整反映预算资金流向和预算项目生命周期情况。健全零基预算制度, 实行“人员按政策、公用经费按定额、专项经费按职能”, 完善项目支出标准体系。实现预算管理一体化覆盖区、镇所有预算单位,加强信息互联共享,实时动态监控预算执行情况,嵌入控制规则有效识别、预警风险,实现预算全过程自动化监管,以及财政资金流与财政业务流的协调统一。
(四)树立财政安全理念,增强财政可持续能力。当好危机的务实管理者,保持定力和底气,统筹好发展与安全,高度重视财政紧平衡背景下的财政可持续运行。运用好财政风险管理工具。落实中期财政规划改革,实现财政支出由年度平衡向跨年度平衡转变。健全财政承受能力评估与财政投资评审双联动机制,对拟实施的项目和奖励政策,全面分析对财政支出的短期和长远影响,综合予以评估和评审认定。保障区、镇财政运行安全。落实新一轮区对镇财力结算体制,加快构建区镇两级政府间财政关系制度的“四梁八柱”,全面厘清区与镇财政关系,健全“权责配置更为合理、财力分配相对均衡、基层保障更加有力”财力保障机制。稳步缓释政府债务风险。坚持高压监管,推动“三债统管”提档升级,建立重大项目预算审核和投资决策制度,筑牢债务风险防范“防火墙”,确保债务率不反弹,债务规模平稳压降,守牢不发生区域性风险的底线。同时, 一以贯之抓好区镇两级财政“三保”、社保基金执行情况监测分析,助力其他领域风险防控。
(五)履行财会监督主责,做深做透财政、国资监管。加强财会监督是财政的主责主业。财政监管真正管到关键处、管住关键事、管在关键时,进一步增强财政治理能力。持续整治财经秩序。当好财政资金“守门员”,关注专项资金、政府采购、金融工具,以及融资中介等易发高发财务风险领域,有效识别和积极应对。重抓“三公两费”与津补贴治理,强化会计信息质量和中介机构执业质量监督。财审联动,信息共享、成果共用、整改共抓,健全监督主体横向协同、区镇纵向联动的工作机制,有效遏制财经纪律松弛态势,推动财经纪律成为不可触碰的“高压线”。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聚焦构建现代企业制度,加快董事会和内控机制建设,实现全面预算管理全覆盖,健全内部全员绩效管理制度,规范国企投资、招投标审批,明确标准化流程。加快国企转型发展,实施阶段性缩表、瘦身和长远赋能,推动聚焦主业、优化布局、专业运营,实现高质量发展。强化国有资产监管。健全国有资产治理机制,完善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体系;推动“互联网+”监管模式提档,加快建立全口径国有资产数据库和国有资产信息共享平台。推进资产补办证,加大闲置资产盘活处置力度。进一步加强区国资管理部门机构和队伍建设,更好地聚合力量,适应新时代国资监管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