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信息公开专栏 >潘黄街道
索引号 11320928014368420w/2022-35842 组配分类 业务工作
发布机构 盐都区潘黄街道 发文日期 2022-12-26
文号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
体裁分类 公告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时效 有效

盐都区潘黄街道仰徐村、新民村村庄规划批后公告《盐都区潘黄街道仰徐村、新民村村庄规划》说明

一、区域位置

潘黄街道位于盐都区东北部,东与新都街道、亭湖区黄海街道接壤,南与大冈镇相接,西与盐龙街道、郭猛镇隔冈沟河相望,北与亭湖区文峰街道交界,距盐都区人民政府1千米, 区域面积27.72平方千米。 2019年,潘黄街道户籍人口50955人,外来流动人口近10万人。

仰徐村、新民村位于盐都区潘黄街道近郊,紧邻盐城市区,大部分位于盐徐高速以南。北邻盐龙街道,南邻盐渎街道,东有大马沟,西有冈沟河。

二、规划范围

本本次村庄规划涵盖潘黄街道仰徐村、新民村行政管理范围,规划总面积729.59公顷。本村庄规划主要针对生态保护空间、农业生产空间、村民生活空间等进行摸底梳理,编制保护、开发和利用方案,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总体要求,优化村庄空间布局,对各类空间提出用途管控措施。

三、目标与定位

规划目标:到2035年,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奋斗目标,实现产业集约的活力乡村、生态宜居的田园乡村、生活富裕的富美乡村。

规划定位:国家层面,响应国家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增加农耕面积。生态层面,建设集中式居住区,减少农村居住土地利用,恢复生态环境;统一管理,减少对生态的破坏。居民层面,促进邻里关系和谐发展,统一管理,安全性得到保障。社会层面,居民邻里关系和谐,交通便捷,社区管理方便。

四、村域规划

1、村域土地利用规划

仰徐村、新民村全域面积729.59公顷,涉及城镇开发边界83.09公顷,城镇开发边界外646.50公顷。规划至2035年,农林用地规模447.12  公顷,规划期内增加0.48公顷;建设用地规模195.98 公顷,规划期内减少0.48公顷,其中城乡建设用地规模188.19 公顷,规划期内减少0.48公顷;其他建设用地规模7.79 公顷,规划期内无变化;自然保护与保留用地规模86.49 公顷,规划期内保持不变。

仰徐村、新民村在基期年户籍人口4492人,日前人口逐年递减,呈负增长趋势。综合各项因素预测至2035年,户籍人口4375人,常住人口3519人。

2、产业发展策略

规划坚持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以此促进乡村产业提质增效,加快乡村振兴步伐。

一产: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特色化。重点发展水稻和蔬果种植,打造农产品种植示范基地,农业产业化需要以生态农业、特色种植为主导,在全产业链发展模式的指导下,通过延伸重点产品产业链、引进规模化生产、规范采购渠道、强化技术研发、拓展销售渠道等,扩大市场份额,实现产品附加值的增加。要积极改变以个体农户为单位单一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促进第一产业的二产化和三产化。要引进二产发展的集约化的生产成本意识、科学定量规范的流程意识、企业化的经营管理意识、资本化运营的投融资意识,强调市场、科研、生产、成品销售等产业环节的完整性和联动性。

二产:着重致力于低扰民型的工业发展区。积极引导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和农产品冷链仓储产业。

三产:逐步由区内服务转向区域服务,三产服务业要服务盐城面向全省。

依托世界草莓大会契机,提升乡村旅游产业品质。

大力提高高效农业和设施农业集聚度,积极发展农业观光旅游、瓜果采摘、生态餐饮等功能,通过旅游发展带动本地区民宿建设和餐饮、文创等的发展。

3、产业规划

一产:以一产为基础,发展高效农业、设施农业,做大做强草莓、葡萄、果蔬等特色农业,形成农业的规模效应。

二产:严格控制规划区内工业用地的增加,为进入本区的企业设立门槛,保证企业生产不对本区域产生较大的污染。同时,积极引导工业区向农产品深加工和农产品冷链仓储方向发展。

三产:重点打造世界草莓大会主题园,为本地区旅游发展提供一个强有力的支撑。同时,依托高效农业和设施农业的发展,积极发展农业观光旅游、瓜果采摘、生态餐饮等功能。

五、人居环境提升

1、建筑风貌引导

根据村内民房使用功能及原始业态分布,在保留建筑原始风貌的前提下,立面简单修饰,通过灰砖墙裙及木纹装饰条等形式丰富沿路界面。

2、建筑整治分类

按村庄建筑现状条件及村庄视觉敏感点分析,将村庄建筑分为三类标准进行整治,分别为一般整治建筑,重点整治建筑和拆除建筑。

1)一般整治建筑

部分建筑大多经过简单粉刷出新,且数量较多,需统一手法出新改造。

2)重点整治建筑

使用年限较久,房屋整体质量较差的农房及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民居,需植入地方特色元素后还原传统风貌。

3)拆除建筑

一是质量较差的危房,违建建筑;二是简易旱厕、猪圈及临时活动板房。

3、建筑整治措施

1)设计理念

根据村内现有风貌、特点,强化地域风格,改善居住环境,提升村庄活力。

重点对村庄环境进行整体设计及进行建筑立面出新,保留建筑原生形象,不破坏主体结构。具体内容包括日常保养、防护加固、现状修整、重点修复等。不适宜大量混凝土、刚构架等厚重元素的植入,设计采用木构架等装饰构件丰富民房立面,融入自然风貌。

2)设计手法

盐城地区农房立面多以灰砖材质修饰墙裙,白色涂料装饰墙体,是地域的风味和地区的形象。

建筑墙面的刷新,包括清洗加修补,墙体绘画装饰等。外墙材料采用仿灰砖真石漆墙裙及白色做旧涂料饰面,局部使用木纹格栅,使民居带有清新的自然气息与传统的中国感。山墙的木板拼贴还原老式民房三架屋梁形式,粗犷原始却又贴近传统村落特有的自然气息。 传统民居立面增设门窗套,统一建筑界面及立面分割形式及涂料分层做法,屋面瓦喷涂憎水性黑色氟碳漆。

4、增设公共设施

结合基地自身及周边情况,规划在原有公共设施的基础上,为其增加街旁绿地、文化活动广场、宣传栏、健身器材以及乡村集市等商业服务设施,提高居民生活便捷度,满足村民的文化、体育需求增强生活幸福感。

5、完善道路交通

整理现状道路,优化原有路网,硬质道路入户;主要道路进行整体沥青混凝土罩面。完善步行体系,道路两侧可布置草花带收边,利用青石板、碎石、瓦片等材料拼贴图案。

结合交通节点和开敞空间设置生态停车场地,在不影响道路通行的情况下,选择合适的位置设置路边停车。

6、水环境整治

对村域内主要河道进行疏浚和水体清洁。滨水驳岸以自然、生态形式为主,对其进行绿化种植,植物以乡土植物为主,保持水土的同时还能增加美观。在不影响排洪功能的基础上局部岸线还可利用自然块石在驳坎底部进行错落筑砌,在岸线上自然放置河石。对有条件的地段可以做到亲水以及景观建筑物的融入。整治后达到河道有堆堤、河坡有青坎、边坡有绿化的标准。

附件:盐都区潘黄街道仰徐村、新民村村庄规划图.rar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