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南镇福泉村村庄规划》批后公示
《秦南镇福泉村村庄规划》说明
一、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08)
3、《村庄规划用地分类指南》(2014.07)
4、《江苏省村庄规划导则》(2008)
5、《江苏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指导标准》
6、《江苏省农村宅基地管理办法》
7、《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村庄建设规划工作的通知建村【2018】 89号》
8、《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9、《盐城市盐都区镇村布局规划(2014-2030)》
10、《盐城市盐都区秦南镇总体规划》
11、《关于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工作的实施意见》
12、 《关于加快改善苏北地区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意见》 (2018.8.31)
13、《关于加快全区新型农村示范社区建设的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
二、区域位置
福泉村位于盐城市西部,秦南镇东北部,朱沥沟由西向东北穿境而过,由原还村、西顾村、明邹村合并而成。距离中心城区约21公里,距离大纵湖旅游度假区约25公里。
三、现状概况
福泉村全村域面积465.58公顷(6983.7亩),其是耕地4373.4亩,建设用地959.1亩,全村人口2290人,729户,下辖6个自然村。村内主要以高效农业、特色水产为主,包括粮食种植、蔬菜种植、螃蟹养殖、鱼虾养殖等。目前高效农业种植面积约2850亩,均由大户种植,亩均产值约3000元;水产养殖面积约1635亩,由15位专业养殖户承包,亩均产值约7000元,农业发展规模效应显著。
四、规划范围
福泉村村域范围,约4.7平方公里。
五、村庄发展构思
规划紧紧围绕福泉村优质的田园生态本底、规模化的农业基础、独特的水乡风情、便捷的交通联系,紧抓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乡村休闲热潮两大机遇,着重解决产业附加值低、风貌混乱无序、配套设施不足三大困境,通过做美里下河原乡生态环境、做强一三产融合产业体系、彰显地方特色文化符号三大策略,将福泉村打造成为一个农业为体、乡土文化为魂的原乡故里;配套完善、宜居宜游的农业社区;体现农耕文化、提供品质生活的精神家园。
六、村庄空间结构
规划形成“轴核驱动,产服联动”的总体结构框架。
“轴核驱动”---在现状村庄发展基础上,沿文荡河形成的村庄发展轴,沿线布局主要的村庄居住、公共服务和生产服务功能。
“产服联动”---结合朱沥沟生态廊道,在村庄外围片区发展规模化现代农业,沿文荡河两岸形成生活服务区,为周边产业提供生产服务、公共服务、休闲服务。
七、产业空间引导
通过集群式的产业布局,有效利用农业生态片区规模化的农业用地,促进产业联动互助,吸引有能力有技术的种植大户规模承包。
此外,集群式布局易于形成良好的农业景观。
八、综合交通规划
1、区域道路
233省道承担主要对外交通,宽度46米。
2、村域道路
提升北、中、南三条东西向道路等级规模,宽度7米,与省道联动;提升南北向洪郝路等级,宽度7米,形成三纵两横的交通主干网。
3、内部道路
结合现状村道改造提升,完善内部道路系统。
九、村庄点建设规划
规划范围:
本次村庄点建设规划地块位于村域中部,地处民建路与文荡河之间,用地面积约30亩。
规划思路:
规划紧紧围绕宜居社区和休闲水乡两大发展目标,融入居住组团化、服务综合化、布局水乡化、空间多元化的设计要求,采用特色组团空间营造、特色住宅单体设计、打造滨水休闲空间、塑造特色入口节点等策略,打造以水乡布局为主要特征、交通便捷、配套齐全、环境优美、村容整洁的水乡居住区,创造盐城市安置小区集建示范点。
规划布局:
规划充分考虑到地块周边的环境和交通因素,与周边道路做好衔接,组团化的布局模式实现环境品质的均好性;沿河退出生态绿廊,通过南北向楔形绿地将景观渗透到住区内部。
---地块结合村委会布局,方便村委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共享;
---在中部结合生态绿楔部集中设置游园,布置健身场地等设施,便于新老村居民共同使用,沿河设置步道、亲水平台,引导村民滨水活动。
---利用道路将地块自然分割形成2个住宅组团;户与户之间错落有序,形成良好的院落空间及尺度适宜的邻里关系,建筑布局也与保留村庄形成一个很好的融合。
---利用宅前屋后空地适当布置集中停车位,方便外来车辆的临时停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