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绿色生态 厚植发展根基

龙冈镇桃花园创建国家AAAA级景区的探索与思考

——龙冈镇桃花园创建国家AAAA级景区的探索与思考

发布日期:2018-12-11 来源:盐都日报 作者:盐都日报 浏览次数: 字体:[ ]

龙冈镇桃花园全力创建国家AAAA级景区,是贯彻落实省委“六个高质量发展”要求和走好“两海两绿”路径的实践内容,也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工作。经过几年来的发展,景区知名度越来越高,但仍存在着活动不够丰富、配套不够完善等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有特色+有体验+有情怀”模式,把沙冈文化、农耕文化有机融入到万亩果园,确保2019年底创成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该镇将重点打好“三张牌”:

精打“规划牌”,打造休闲旅游目的地。在优化规划设计上下功夫。进一步挖掘孔尚任桃花扇等历史文化资源和沙土地貌等自然资源,围绕文旅、科普领域,规划一批业态成熟的特色项目,提升景区的互动性、体验性,丰富旅游元素,提升文化内涵。在打造核心景区出实招。将现有1600亩作为景区一期,统筹抓好周边环境整体打造。加快桃花园大酒店、精品民宿等项目建设进程,采取市场化手段,积极引进专业化管理团队,提升景区精细化管理水平。在加快项目建设上做文章。按照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标准,加快完善景区服务设施,景区旅游厕所、导览标识加快补充和提升到位;凸显 “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不断提升景区的服务水平和龙冈桃花园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吸引力。

巧打“文化牌”,提升旅游人气效益。讲好沙冈故事。昔日镇北方圆350公顷的“15里沙岗”——苏北平原唯一现存的自然古沙堤,新石器时代的海岸线。经过沙冈人60多年的不懈努力,培育了龙冈茌梨近二十万株,是淮河以南地区保护最好、规模最大、树龄最古老的茌梨种群,龙冈茌梨荣获国家地理标志,创造了十五里沙冈变万树梨花林海的奇观,是苏北里下河流域生态文明传承与弘扬的典型。把这段古沙堤人民治沙、用沙,因地制宜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让他们爱上自己的家乡;讲给在外的游子听,唤起他们的乡土意识;讲给过往的游客听,唤起沙冈文化的复苏。传承农耕文化。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很多传统农具已经慢慢地在人们的视野里消失。为唤起市民对农耕文化的记忆、向游人展示里下河地区的农耕文明,设置农耕文化展示室、农具博物馆集中展出龙冈当地的鱼篓、车虾、趟耙等传统的农耕用具;吸引青少年来这里播种、翻土、移苗、浇灌、除草、采摘有机蔬果,把农耕体验区打造成孩子们的度假胜地。探秘历史文化。清代国子监博士孔尚任主持修浚的蟒蛇河,是他留给龙冈最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开展实地考现,挖掘那段历史,寻找地方志、家谱、民俗、传说当中关于孔尚任当年在龙冈的奇闻轶事;重现著名诗句“岸草经秋长,商船薄暮连”的场景,带游客与全国的明清史、文学史专家一起探秘《桃花扇》。

主打“建设牌”,加快产业融合发展。坚持“旅游+梨果”。以万亩梨园、20万株茌梨为基础,发展壮大特色梨果产业。通过减免田租、设施补助、良苗补贴等政策引导,招引的鑫龙梨果产业园项目,种植设施梨果380亩,成功创成市级农业园。大力发展331省道沿线观光农业,整体打造万家高效农业示范村,放大龙吉大道鑫龙梨果现代农业园招牌效应,新增设施梨果600亩。坚持“旅游+非遗”。在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积极探索“非遗”与旅游融合共生的路径,活用“生态”和“文化”,打造文旅融合产业链。把龙冈特有的储巷柳编、面塑和根雕打造成与景区相得益彰的旅游文创产品;举办“非遗”课堂,请“非遗”传人现场教授技艺,全方位延伸旅游产业、提升龙冈旅游的文化品位、情怀认同和体验乐趣,同时通过文创产品的销售挖掘旅游经济发展新的契机。坚持“旅游+农副产品”。提升特色农产品的深加工水平,拉长产业链条。用好食品加工产业园区的专业平台,加快龙冈农副产品走出去步伐。全力招引梨浓缩汁、梨果醋饮料等梨果精深加工项目,不断深挖“龙冈茬梨”、花生、板栗、木枣等农产品的市场价值,提升“龙冈美味”的产品档次和附加值,培育龙冈旅游和农业的新增长点。

《春风拂面》 江 勤 摄

《浪漫骑行》 王万舜 摄

《留住美好》 潘振东 摄

《美在桃园》 李勇军 摄

《桃园胜景》 葛乃航 摄

《“梨”园 》 李桂媛 摄

《梨园美景》 刘 阳 摄

《寿星山远景》 储启广 摄

打印 关闭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