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5年,全区上下努力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紧紧围绕“打造新高地、迈上新台阶”总定位,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质量效益为中心,以绿色发展为方向,重抓“三突出、三强化”,着力提质增效,有效化解突出矛盾和问题,全区经济社会持续稳步发展,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较好地完成了区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
1、经济运行稳中有进。主要指标完成良好。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7亿元,占计划100%,增长10.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6.5亿元,占预算101.3%,增长17%;固定资产投资290亿元,占计划98.6%,增长24.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8亿元,占计划98.9%,增长11.8%。农业经济平稳运行。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增”,设施农业面积达15.5万亩,占耕地面积比重达18.9%。生猪、蛋禽、肉禽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85.7%、98.4%和98.8%。规模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142家,新认定家庭农场183家、新型职业农民200人;农业机械化水平达81%。工业经济稳中有增。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5亿元,增长11.5%;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投资188亿元,增长19.5%。工业用电量7亿千瓦时,增长1.5%;万元GDP能耗降低率4.35%;实现全口径工业开票销售244亿元,增长16.2%。50强重点企业实现开票销售102亿元,入库税收4.6亿元,分别占规模工业67.1%和65.7%。新增定报企业37家。服务业经济加快发展。预计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60亿元、投资93亿元、地税收入18亿元,分别增长12.8%、33%、20%。30家重点企业实现销售89亿元、税收3.6亿元,分别增长10%、9%。物流业、汽贸业实现销售42亿元、37亿元,分别增长10%、5.7%。电商快递产业园被评为“江苏省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入驻项目65个,实现线上交易额2.5亿元。旅游业接待游客320万人次、收入32亿元,分别增长52.4%、45.5%。房地产新开工160万平方米,商品房上市97万平方米、销售110万平方米,库存下降7%。
2、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0.1:50.6:39.3,三产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产业层次加快提升。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40.7亿元,增长16.4%,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0%,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254亿元,增长20.6%,占规模工业比重达28%,同比提高3个百分点。技改力度不断加大。47个列市“千企”技改项目全部实施,完成投资29.2亿元;列区90个工业企业技改项目竣工投产82个,完成投资42亿元,其中设备投资26亿元。建成国家级研发机构4家、省级64家,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8%。创新创牌成果丰硕。申报省级以上各类科技项目100多项,获得正式立项68项,专利申请量2650件,授权量815件。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6家,省高新技术产品认定100只。新认定中国驰名商标3件、地理标志商标2件,省著名商标5件,市知名商标11件。新增农业“三品”35个,获评“中国大闸蟹电子商务示范县”,大纵湖渔范村被认定为“江苏省电子商务示范村”。
3、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基础设施投资加大。完成农村公路提档升级70公里、桥梁239座。完成331省道盐都段、青年路匝道和双新北路跨蟒蛇河大桥建设。125省道四期、步湖路滨湖段改造和东进路西延工程开工建设。盐邵线12公里、盐宝线4公里护岸工程竣工。疏浚城市河道53公里,新改建泵站5座,防洪闸1座,加固圩堤1公里。整治乡级河道14条、村庄河塘66个村、农村河道1462条,完成“最后一匡田”通达工程项目桥梁建设471座。项目推进扎实有效。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65个、新开工55个、新竣工46个。列市“三重”项目完成投资25.6亿元,占年度计划102.4%。列市工业“三百工程”项目新开工28个,竣工35个,完成投资76亿元。区八大类224项重点工程项目,完成年度投资计划94.5%。全民创业势头良好。新发展私营企业2005户、个体工商户5835户,新增工业一般纳税人企业250家。8个全民创业园新增投资近10亿元,新建标准厂房30万平方米,新入园企业100家,吸纳创业就业3000人。
4、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综合改革纵深推进。审批服务不断优化,大力推进“三证合一”,行政审批事项压减30%;新政务服务中心投入使用,实现部门进驻、项目集中、授权到位三个“100%”。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全面开展,区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中心正式运行。投融资工作取得重大进展,获批企业债2只、国家专项建设基金项目2个。开放合作取得成效。全年新批外资项目7个,其中总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3个;设立境外投资企业5家,实现“零”的突破。注册外资实际到账8658万美元,进出口总额5.58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3.18亿美元。上海闵行盐都工业园入园企业19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9亿元,实现销售收入63.5亿元。资本运作力度加大。中恒宠物主板上市进入辅导期,驰翔齿轮、蔚联机械、汉印机电等3家企业在“新三板”成功挂牌。
5、民生建设持续改善。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600元,增长9.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00元,增长11.4%。生态建设稳步推进。新增城市绿地228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5.2%;新造成片林1.38万亩,四旁植树130万株,林木覆盖率达21.6%。完成自然村庄环境整治1158个,秸杆还田超100万亩。实施耕地占补平衡项目28个,新增耕地2807亩。建成国家级生态镇4个、省级以上生态村4个,国家生态区创建通过验收。就业、保障水平不断提升。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7800人,组织培训1.38万人次,新增城镇就业1.2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1.96%。新增各类社会保险参保4.7万人次、基金总收入13亿元。托底救助15402人次,救助金额638万元;孤儿生活费提至1000元/月/人。完成棚户区改造896户、农村危房改造300户,渔民上岸居住150户。民生实事工程进展顺利。十大类28个项目有序推进,较好完成年度目标任务。高新区实验学校、腾飞路实验学校、区残疾人康复托养中心和老年社会福利院等一批惠民项目建成使用。
6、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教育体育继续提升。教育现代化全面推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获得全市高中教学质量优秀奖;荣获市第七届运动会团体总分第二、金牌总数第一。被表彰为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公共体育服务示范区。文广事业蓬勃发展。开展各类展演展示活动260多场次,送戏68场、电影3600多场、图书18000多册。建成数字化农家书屋222家,创成五星级农家书屋3家、四星级6家、三星级20家。《半车老师》、《红尘遗恨》、《芦花深处有雁声》等艺术作品获得各级各类奖项。卫生、计生再上新台阶。新农合人均筹资提高到480元,区镇住院政策实际补偿比达49%。建成标准化村级卫生室25个,创省示范乡镇卫生院3个、村卫生室5个。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全部实行免费住院治疗,建成慢病管理示范村19个,完成农村改厕12600座。人口自然增长率 3‰,符合政策生育率98%,省“十二五”人口协调发展先进区创建通过市级复查。平安、法治建设成绩显著。建成“四频合一”综治信息系统,区镇社会服务中心和村级“一站三室”建成率达95%;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卓有成效,公众安全感省级调查列全市第二;创成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1个、省级示范村58个。
全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情况较为平稳,但也存在一些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服务业占比偏低,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较小;创新驱动能力不强,规模企业研发投入不足,增长面不高;招商选资突破不快,重特大项目数量不多;经济外向度不高,进出口增幅有所下降;房地产市场回暖不快,去库存压力仍然较大;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还不完善,改善民生还须进一步加强。
二、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区委、区政府顺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在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适度下调部分预期目标,为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留出空间。
2016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
——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3%;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2%;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
——进出口总额增长10%;
——注册外资实际到账增长1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左右;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左右;
——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90.7%;
——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96%;
——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5‰以内;
——林木覆盖率达到22.6%;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完成市下达任务。
围绕上述目标,主要突出抓好六项重点工作:
1、保持经济稳健增长。
2、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3、全力突破项目载体。
4、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5、继续深化改革开放。
6、持续推动民生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