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盐城市盐都区2014年国民经济
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和2015年国民经济
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2015年1月13日在盐城市盐都区第十五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李庆銮
一、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4年,全区上下积极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坚持“两高”追求、推进“四区”建设、重抓“六大”推进,较好地克服了宏观经济需求不足和经济下行压力带来的影响,全区经济呈现“稳中有进、结构趋优、质效提升”的良好态势。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0亿元,占计划100%,增长10.8%,三次产业比例为11:55.6:33.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80亿元,占计划98.4%,增长11.8%;服务业增加值127亿元,占计划100%,增长12.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1.16亿元,占预算100.5%,增长17.1%;固定资产投资238亿元,占计划98.8%,增长22.6%;出口总额3亿美元,占计划108.3%,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8亿元,占计划99.9%,增长12.5%。
(一)经济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农业经济平稳运行。粮食生产“十一连增”,新增高效农业5万亩,其中设施农业1.5万亩。生猪、家禽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85.7%和98.5%。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746家,新增45家;家庭农场164家,新增105家。被认定为中国河蟹产业先进县和省现代高效农业先进县。工业经济稳中有增。完成全口径工业开票销售205亿元、入库税收11亿元,分别增长8%和12%;规模工业开票销售160亿元、入库税收7.8亿元,分别增长7.6%和4.6%。开票销售超亿元企业34家,净增5家;其中:5-10亿元7家,净增1家;超10亿元4家,净增3家。入库税收超千万元企业14家,净增1家;其中超5000万元2家。50强企业完成开票销售113亿元、入库税收5.5亿元,分别占规模工业70.6%和70.5%。去年竣工的57个千万元项目新增开票销售4.7亿元、入库税收0.45亿元。服务业经济加快发展。实现批发零售业销售114.5亿元,增长12.7%。悦达摩比斯、华晓医药、江苏烟草物流等7家现代物流龙头企业实现销售37亿元、税收2.6亿元,分别增长18%和15%。电商快递产业园签约、入驻项目35个。旅游业接待游客212.1万人次,收入21.8亿元,分别增长26.3%和36.3%,大纵湖国家5A级景区创建工作全面启动。房地产新开工156.2万平方米,商品房上市158.3万平方米、销售109.1万平方米。城西南现代物流园、东方汽车广场、中小文化企业园和大纵湖旅游经济区四个服务业集聚区实施产业项目17个,完成投资35亿元。
(二)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新特产业比重提升。实现新兴产业销售79亿元,增长16.7%,占规模工业比重达24%,同比提高2.3个百分点;六大特色产业实现销售82.1亿元,增长15.2%,占规模工业比重达25%,同比提高2.2个百分点。技改力度不断加大。116个技改项目竣工投产108个,完成投资32.8亿元;其中设备投资20.8亿元,技改设备投入超千万元企业12家、超500万元企业10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2%。创新创牌继续突破。申报省级以上各类科技项目85项,正式立项56项。专利申请量突破2400件,授权量突破700件。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1家,省企业技术中心5家。通过省级鉴定高新技术产品和新产品118只。新认定中国驰名商标3件、地理标志商标1件,省著名商标11件,盐城市知名商标32件。
(三)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
基础设施投资加大。完成农村公路提档升级414公里、桥梁182座。完成新都路改扩建、青年路高架桥建设。331省道、双新北路跨蟒蛇河大桥、青年路匝道工程开工建设。盐邵线、盐宝线15公里护岸工程竣工。完成了第一沟、小一沟、北港河、跃进河等城市河道整治任务。新建圩口闸23座、排涝站9座,疏浚县乡河道30条,整治村庄河塘74个村。项目推进扎实有效。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52个、新开工50个、竣工42个。列市“三重”项目完成投资34.5亿元,占年度计划119%。列市工业“三百工程”项目新开工34个,竣工32个,完成投资76.8亿元。区八大类240项重点工程项目,开复工222个,完成年度投资计划93%。对上争取各类资金项目231个,总额16.2亿元。全民创业势头良好。新发展私营企业1800户、个体工商户5670户,新增注册资本金65.5亿元。
(四)人民生活质量持续改善
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814元,增长9.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87元,增长11.6%。生态建设稳步推进。新增城市绿地80多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2.4%。新造成片林3.06万亩,四旁植树360万株,林木覆盖率达19.4%。建成国家级生态镇4个,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完成469个村。实施耕地占补平衡项目21个,新增耕地1141亩。顺利通过省级生态区考核验收和国家环保部组织的国家级生态区技术评估。就业、保障水平不断提升。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6800人,组织培训1万人次,新增城镇就业1.3万人,帮助下岗失业和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6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1.9%。社会保险扩面3.5万人,各类社保基金收入9.4亿元。农村、城镇低保标准提高到每月340元、450元。农村五保集中、分散供养标准提高到每年8700元、7200元;实施医疗救助72536人、临时救助1634户次。建成各类保障房2298套。民生实事工程进展顺利。十大类23个项目完成投资14.7亿元。校车安全、创业就业、智慧城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9个项目提前完成建设任务。市镇公交实现全覆盖,镇村公交开通线路17条,投放车辆30辆。
(五)各项社会事业不断进步
教育体育工作继续加强。顺利通过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现场评估,义务教育质量综合考评保持全市前列,高考上线率全市第一。全市率先实现校车统一运营。“10分钟体育健身圈”顺利通过省验收,被表彰为省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参加省十八届运动会获金牌数列全市第一。文化广电事业欣欣向荣。创成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开展各类展演展示活动200多场次,送戏入村80多场、电影3400多场、图书30000多册。《菜籽花开》、《下江南》、《真相》、《幸福的歌谣》等文艺作品获省级以上奖项。建成数字化农家书屋122家,其中五星级2家、四星级4家、三星级10家。卫生、计生再上新台阶。新农合人均筹资提高到430元,农村居民大病保险开始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实现全覆盖,创成省示范卫生院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个、村卫生室3个。完成农村改厕15480座。实施“单独二孩”政策,推进幸福家庭建设,全区人口自然增长率2‰。平安、法治建设成绩显著。全面建成“两道电子防线”和“六张联动网络”,城镇社区网格化管理实现全覆盖,通过省级“技防城”验收。
全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情况较为平稳,但也存在一些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一是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服务业占比偏低,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较小。二是创新驱动能力不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压力较大。三是房地产业持续低迷,商品房库存压力加大。四是社会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还不完善,改善民生还须进一步加强。
二、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区委、区政府在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明确了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与上年相比,不少指标都作了一定幅度下调,这主要是考虑到同全国一样进入了经济发展新常态阶段,适度降低预期目标既有利于继续保持全区经济稳健增长的势头,也可兼顾扩大就业和居民收入增长的实际需要,更重要的是为进一步深化改革、调整结构、转型升级留出空间,引导全区把工作重心更加明确地转向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努力实现更有质量、更有效益、更可持续的发展。
2015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
——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3%;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2%;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
——进出口总额增长1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
——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
——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3%;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
——城镇化率达到60.5%;
——林木覆盖率达到20.4%;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5.4%;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完成市定目标。
围绕上述目标,要突出抓好七项重点工作:
(一)加快转型升级,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制定高端装备、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方案,加强重大项目和特色基地建设,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力争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增长20%左右。深入实施“千百十”工程,推动机械制造、汽车配件、纺织服装、农产品加工等四大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化纤涂装机械、制鞋机械、输变电、齿轮、阀门、医疗服务器等特色产业向中高端迈进。提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做大做强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信息咨询、文化创意等重点产业。加快服务业集聚区提档升级,着力培育与先进制造业紧密关联的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两者互动融合。加快发展健康、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高起点谋划布局世纪大道、青年路沿线高端商贸业。以大纵湖旅游经济区为龙头,以双新大道乡村旅游产业带为主线,以都市休闲度假圈为依托,全力打造长三角有影响的生态旅游目的地,尽快把生态旅游业培育成新的支柱产业。加快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加快农业规模化进程,大力推进联耕联种,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68%。重点突破现代农业设施化,新增设施农业面积1.5万亩,占耕地比重达20%。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提速打造大纵湖大闸蟹品牌。全力提升农业基础装备水平,新增高标准农田2万亩,比重提增至55%,新增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社30家,农业机械化水平达80%。
(二)坚持改革开放,着力开创又好又快发展新局面
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加快构建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按照“主体明确、规模适度、生产规范、管理有序、效益优先”的要求,积极创建示范家庭农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行政审批“三集中、三到位”服务水平。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各类投融资平台优势,积极稳健开展投融资工作。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积极参与沿海开发,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临港产业配套服务等相关产业。以上海闵行(盐都)工业园为基地,进一步强化接轨上海工作,致力建成苏北一流的产业转移承接基地。加快与央企合作发展步伐,力争有更多央企落户,促进我区产业规模扩大、质量提升。提升外向型经济水平。加大利用外资力度,重点突破亿元以上外资项目,扩大高新产业、服务业利用外资比重。实施市场主体多元化战略,进一步优化出口产品结构,稳定和扩大出口市场规模。加强出口品牌建设,加快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
(三)扩大有效投入,着力促进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招引实施重大项目。全区亿元以上产业项目新签约60个、新开工50个、竣工40个。八大类重点工程项目215个,计划总投资428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20亿元。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大力培育新兴消费市场和消费热点,有效引导居民消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推动信息消费、网络消费等加快发展,尽快形成一批拉动力强的消费增长点。加强商贸流通企业服务体系和平台建设,推动节能环保和再生产品消费。鼓励开展自主创新。争创国家级科技品牌2个、省级4个,新立国家级科技项目5个以上、省级20个以上,新建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10家。新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5家、省级20家,省民营科技企业85家,省高新技术产品100只。全年专利申请量突破2800件,授权量突破700件,发明专利申请突破400件。
(四)注重统筹兼顾,着力推动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
加强中心城区建设。重点实施城市道路、路灯绿化、地下管网等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公共配套项目和公益事业项目,按期完成南环路接线及匝道建设、大马沟生态公园提升扩建、残疾人康复中心和老年人福利院等项目,完善城市功能,服务产业发展。依法有序做好家家爱、东进华都等19个地块的房屋征收工作。提升镇村发展质量。加强重点镇和美丽乡村建设督查指导,突出加强道路绿化、排水排污、邮电供电等重点项目建设,做大集镇规模,做高园区平台,增强人口集中、产业集聚承载能力。加强新型社区建设,重点改造完善农村道路桥梁、电力通讯、给排水、环卫、水利等基础设施,引导农民向新型社区集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农村公路提档升级改造工程,改造农村公路68公里、桥梁239座。续建331省道盐都段和接线工程,开建125省道四期工程。实施河道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整治西干渠、前进河等城市河道11条,疏浚沟河1471条,新(改)建闸站14座。实施农机作业最后一匡田通达工程。续建盐邵线、盐宝线航道驳岸工程。
(五)推进绿色发展,着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全力创建国家生态区。对照国家生态区技术评估反馈意见,层层落实责任,逐条整改到位,确保在全市率先建成国家生态区。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深入推进控源治污,完善城市污水管道覆盖网络,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5%以上,推进蟒蛇河(朱沥沟)饮用水源整治与管理。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监测和应急机制,继续实施“蓝天、碧水、绿地”工程,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巩固提升农村环境整治成果。加大节能减排力度。着力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大力推进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和居民生活等领域的节能减排,实施严格的环境准入、污染物排放标准和落后产能淘汰计划,确保完成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
(六)突出民生导向,着力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
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以扩大就业为重心,增加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采取多种措施提高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缩小收入差距,努力实现和谐小康社会目标。构建创业就业长效机制。鼓励、引导和支持多种形式的自主创业,力争新增私营企业1600家,个体工商户5500户。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新增城镇就业710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4400人,组织各类培训8500人。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深入推进社会保险扩面工作,全年新增各类参保人员2.6万人,各类社会保险基金征缴10亿元。整合各类养老服务资源,保障养老服务供给。强化社会救助工作。精心组织实施十大类28件为民办实事项目,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七)强化公共服务,着力提升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
优先发展教育。突出内涵发展和品质提升,努力实现各类教育优质均衡全覆盖,创成省教育现代化示范区。加快推进新一轮校安工程和学校建设。加快构建惠及全民、公平公正、水平适度、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提升人民群众健康素质和生活质量。加强文化建设。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水平,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打造艺术精品,推进全民阅读,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确保“四送”常态化,争创全国文化先进县。加大引培力度,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提升卫计事业。完善基本药物制度,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推进大病医疗保险,新农合参合率稳定在98%以上,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480元,群众医药费用政策补偿比达75%以上。加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创成省示范卫生院1-2个、示范卫生室3个。争创省“十二五”人口协调发展先进区,进一步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促进全区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创新社会治理。继续推进社会治理三级平台建设,推行“政社互动”“四治联动”和“网格+网络”社会治理新模式,加快建设“平安盐都”、“法治盐都”,加强社会矛盾隐患排查和风险评估,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和信访稳定工作,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