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盐城市盐都区2011年国民经济
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和2012年国民经济
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2012年4月25日在盐都区第十五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李庆銮
一、2011年计划执行情况
2011年,全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区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和区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精神,紧扣主题主线,重抓新兴产业扩张、特色产业升级、服务业提速“三大计划”和园区共建、外资倍增、民生幸福等重点工程,“双新”盐都建设取得了新成效,全区经济总体呈现“平稳较快增长、结构逐步优化”的运行态势。计划执行情况总体较好,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3.98亿元,占计划104.1%,增长13%,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1.2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2.3∶54.7∶33;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4.9亿元,占调整预算105.3%,增长44.3%。
1、工业经济持续增长。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9.7亿元,占计划109%,增长14.5%;全口径开票销售194.8亿元,增长10.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开票销售146.1亿元;全口径入库税收7.6亿元,增长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入库税收6.7亿元。定报工业企业达300家,开票销售超亿元企业达26家,其中超10亿元3家、超5亿元4家。入库税收超百万元企业135家,其中超1000万元13家,超3000万元4家。三大新兴产业和六大特色产业开票销售占规模工业比重达65%。新立省级以上各类科技项目65项,专利申请量突破1200件,授权量突破350件,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56.8%;创成省公共技术服务平台1个,省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省高新技术企业7家,创新型企业5家,国家重点新产品2只,省高新技术产品55只,30只新产品通过省级投产鉴定,新获省著名商标5件。建安总产值突破120亿元,新增千人规模市场14个、省市优质工程16项。
2、服务业经济提速发展。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00.48亿元,占计划104.7%,增长14.5%;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7.6亿元,增长18.7%。物流业增势强劲,实现营业收入27亿元,增长20%,其中华晓医药物流、烟草物流、悦达摩比斯物流、悦达包装储运等4家企业超亿元。商贸流通业持续兴旺,东方汽车广场营业收入达14亿元,商业大厦营业收入达10亿元,红星美凯龙家居广场营业收入达5亿元,驿都大酒店营业收入达9000万元。旅游业不断升温,大纵湖旅游度假区全年接待游客50多万人次,增长30%。房地产业平稳发展,新开工建筑面积220万平方米,销售120万平方米,实现销售收入55亿元。
3、农业经济平稳运行。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11350元,占计划105.1%,增长18.8%。种植业丰产丰收,粮食面积122.2万亩,总产63万吨,增长3.1%;其中水稻亩产630公斤,增长3.6%。畜禽业量效齐增,生猪年饲养量95万头,出栏68万头,分别增长18.6%和15.2%;家禽年饲养量2200万只,增长3.8%;生猪、蛋禽规模养殖比分别达64%和90%。造林绿化成绩显著,新造成片林2.8万亩,新植林木472.5万株,新建省级村庄绿化示范村22个,森林覆盖率达13.2%。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农业龙头企业达117家,其中省、市级31家;新注册农产品商标12件,新增无公害农产品4个,绿色食品13个,新获江苏名牌农产品1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617家,农民经纪人2.56万人。高效农业快速推进,全区高效农业覆盖率达48%,新增高效农业面积6.4万亩,其中设施农业1.8万亩,建成千亩连片高效设施农业基地15个,新增4个;渔业面积13.8万亩,水产品总产量9.1万吨,总产值12.7亿元。
4、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5.7亿元,增长26%。其中工业投资107.47亿元,增长24.1%;服务业投资86.46亿元,增长30.6%。完成231省道和229省道改扩建工程,新建农村公路60公里,新建改建桥梁30座。完成盐宝线龙冈段二期护岸工程和冈沟河航道六期疏浚工程。疏浚县乡河道66条294.1公里,新建闸站103座,整治河塘90个村(居),铺设城乡区域一体化供水管道200公里,改造中低产田5.1万亩。
5、项目推进成效显著。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83个,协议投资316亿元;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95个,协议投资152亿元;新竣工亿元以上项目52个,完成投资85亿元。八大类260项重点工程顺利推进,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列市工业“三百工程”项目新开工29个,竣工34个,储备25个,分别占计划138%、212%、167%。新批外资项目20个,协议注册外资1.86亿美元,其中超3000万美元项目3个;注册外资实际到帐1.59亿美元,占计划102.3%,增长22.5%;自营出口2.3亿美元,占计划100%,增长26.5%;新派境外劳务135人。全区新增私营企业4920家,个体工商户24740户,注册资本金247亿元。
6、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教育、体育工作不断加强,被评为全省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区、师资队伍建设先进区、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通过了省教育现代化区创建验收,新创省级园林式学校6所,市级园林式学校8所;学生阳光体育、全民健身获国家表彰,参加市六运会获比赛贡献奖第一名。文化广电事业欣欣向荣,文艺创作150篇(件),获省级以上奖项35篇(件),其中国家级12篇(件),大型现代淮剧《半车老师》获省第六届淮剧节、戏剧节优秀剧目奖;区文化馆通过国家一级文化馆复查验收;新发展有线电视用户2万余户、数字电视用户1万户;举办各类文艺演出168场次,送戏入村72场,送电影3220场,送书600多村次、7.6万余册。卫生、计生事业再上新台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100%,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275元,创成全国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省农民健康工程先进区,建成省示范卫生院2个、省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6个、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个;人口自然增长率2.33‰,被命名为“江苏省人口协调发展先进区”。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新增各类社会保险84900人,基金征缴8.4亿元,举办各类培训13638人次,通过技能鉴定3902人;城市、农村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350元、210元,农村五保集中、分散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5600元、4800元。生态区建设顺利推进,潘黄、盐龙创建国家级生态街道、仰徐村创建国家级生态村、郝荣村创建省级康居示范村均通过省级考核验收,全区共创成省市级生态村(居)48个、市级生态镇(街道)2个。“平安盐都”、“法治盐都”建设成绩显著,被省命名为“平安县(市、区)”,被市表彰为“法治盐城建设工作先进集体”和“法治盐城创建工作先进县(市、区)”,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度达96%。
2011年全区经济社会保持了持续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是: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服务业提速任务艰巨;因资金、技术、用工等要素制约,部分工业企业运行困难;受土地、规划等因素影响,部分重点项目推进速度不快;高效设施农业总量还不大,促进农民持续增收难度较大。
二、2012年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2012年是党的十八大召开的喜庆之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全区经济工作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历次全会精神为指针,积极贯彻落实中央、省经济工作会议及市、区委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坚持“双新”引领统筹城乡发展,突出“三化”并进力推快增快转,注重民生导向加强社会建设,依靠创新驱动激发内生动力,继续寻求新特产业、服务经济、现代农业、城乡建设、社会管理和民生改善新突破,努力实现稳中求进、好中求快、能快则快、跨越发展。全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
1、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确保13%,力争14%;
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确保16%,力争18%;
3、服务业增加值增长确保17%,力争19%;
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确保23%,力争26%;
5、工业投资增长确保23%,力争28%;
6、服务业投资增长确保25%,力争30%;
7、财政总收入增长确保23%,力争28%;
8、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确保26%,力争30%;
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确保19%,力争20%;
10、注册外资实际到帐增长确保21%,力争26%;
11、出口总额增长确保20%,力争25%;
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确保13%,力争15%;
13、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确保14%,力争16%;
14、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确保1.6个百分点,力争1.8个百分点;
15、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确保1.6%,力争1.7%;
16、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完成市定目标;
17、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18、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
19、城市化率达到58%;
20、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4%左右。
根据以上目标,2012年全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任务是:
1、着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全力突破重大项目。全年新招引亿元以上项目180个,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100个。实施八大类重点工程项目280个,计划总投资288亿元,年内新开工项目153个,竣工项目188个。继续实施工业“三百工程”,年内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21个、竣工亿元以上项目30个、储备5亿元以上重大项目20个。优选企业培大育强。大力实施“百企升级工程”,着力推动50强重点企业升级发展,力争年内纳税超千万元企业达20家。认真落实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政策,力争新增规模以上企业20家。大力推进重组上市、创新创牌,推动工业经济提速增效、转型发展。快速推进园区建设。强化“四有三聚”提升园区,突出引培行业领军企业,强势推动企业“退镇入园”,使镇级特色产业在集聚集约发展中脱胎换骨、加速成长。加大七个结对共建园区项目推进力度,抓紧突破龙头项目,力争每个园区年内开建5000万元以上项目不少于6个,签约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3个。努力突破发展瓶颈。通过挖掘潜力盘活存量、挂钩复垦扩大增量,建立健全土地保供体系,促进在手成熟项目尽快实施,切实保障有效投入的实现。整合区内现有融资平台,进一步拓宽筹资渠道。加快发展创业投资,年内新增创投公司2家以上。推进企业债券发行,做好高新区发债准备工作,鼓励有条件企业申报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鼓励金融机构扩大信贷规模。大力招商引行,力争区内各类金融机构突破15家。
2、着力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大力发展新特产业。加快实施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围绕风电装备、通讯电子和新材料三大产业组织招商,重点瞄准对产业发展有良好推动和促进作用的重大项目,同时加快在建项目的建设进度,力争年内风电装备产业销售超100亿元,通迅电子产业超20亿元,新材料销售超亿元。快速提升齿轮、输变电、鞋机、化纤涂装、阀门、医疗用品6个特色产业,努力促进同类企业加快集聚,形成规模优势,力争年内特色产业销售达150亿元。全区新特产业产值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提速发展现代服务业。按照生产服务业集聚化、生活服务业连锁化、基础服务业网络化、公共服务业均等化的要求,改造提升商贸流通、家政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突出发展现代物流、专业市场、金融、科技等生产性服务业,鼓励发展电子商务、总部经济、工业设计、文化创意等新兴服务业。加强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推进要素和项目向集聚区集中,确保服务业引导资金用于服务业集聚区的比例不低于70%。加快大纵湖旅游度假区开发,快速启动东晋古镇等重点项目。加快乡村旅游拓展,力促旅游业态个性化、生态化、精品化。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围绕建设创新型城市目标,新建创新创业载体15家以上,达成产学研合作项目80项;力争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省创新型企业10家,专利授权500件,省高新技术产品50个,国家重点新产品3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25%以上。年内力争创成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3、着力深化改革开放。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稳步推进财政体制改革,提升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深化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积极开展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置换住房试点。加快农业经营机制创新,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管理水平。完善企事业单位改革,做好区直企业改制扫尾工作,推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巩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成果,积极推动公立医院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提高行政审批集中度。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加大利用外资力度,主攻日韩港台,重点突破与世界500强企业合资合作,扩大利用外资总量,扩大新特产业、服务业利用外资比重,用足用活国家信用保险、出口退税、出口信贷等政策,稳定和扩大出口市场规模。扩大区域经济合作。抢抓沿海发展机遇,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参与沿海开发。进一步强化接轨上海工作,加快推进盐沪共建上海闵行(盐都)工业园建设,力争招引亿元以上项目20个。
4、着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速产城融合步伐。修编城市规划,拉开建设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区基本框架。完善城市功能,加快推进南环路西延、吴抬路一期、新都路二期、华锐路北延、纬九路西延、青年路西延等路网工程。提升城市品位,完成第一沟整治,加快西南片生态公园等公园绿带建设。加强新型镇村建设。加速打造步湖路城乡统筹示范带,推进三官、三湾新村“农家乐园”建设。重抓市、区两级城乡统筹试点示范镇村建设,确保全面完成年度建设任务。加强农民建房管理,有序推进82个农村集中居住点建设。纵深推进区域供水、污水处理、垃圾清管“三个一体化”,抓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大力拓展现代农业。实施科技创新提升工程,推进院校联企入园、专家挂钩入村、农技人员进社入户、农民受训入职。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做强优质稻米、设施蔬果、苗木花卉、规模畜禽、特色水产五大主导产业,做大啤麦、食品、水产品加工产业。新上5000万元农产品加工项目10个以上。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实施步湖路三期和331省道改线工程,新改建农村公路桥梁35座。疏浚县乡河道73条,新(拆)建圩口闸48座、排涝站22座,整治河塘94个村。
5、着力保障改善民生。努力促进群众就业增收。把推动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作为发展的优先目标,拓宽创业、就业、物业、社保、帮扶等增收渠道,统筹城乡就业,完善融培训提高、就业帮扶、创业带动为一体的就业服务体系,全年新增城镇就业500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0000人,组织各类培训1.5万人,与此同时,鼓励、引导和支持群众不拘形式、不限规模自主创业,宜农则农、能工则工、会商则商,多渠道增加经济收入,全年力争新增私营企业3000家,个体工商户18000户,注册资本金100亿元。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深入推进社会保险扩面工作,全年新增各类参保人员3万人,各类基金征收5.5亿元。健全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积极发展老龄事业,加快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更加关注城乡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不断提高社会保障待遇,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的城乡百姓。扎实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努力实现拆迁安置“零”过渡。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建立健全社会管理“六大机制”,深入实施“六大工程”,全面提升管理水平。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示范区创建和中小学校舍、校车安全工程,提高教育发展水平。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建成省体育强区。完善医疗卫生体系,优先满足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需求,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350元。构建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加快养老服务设施、机构、平台和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优生优育优教、家庭健康促进和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工程,推动计生优质服务再上新水平。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城镇十五分钟、农村五公里“文化圈”,把“三进四送”常态化,推动有线电视数字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