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盐都区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日期:2010-01-18 来源:区政府 浏览次数: 字体:[ ]

 

政府工作报告
——2010年1月10日在盐都区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区长 崔 浩

 

2009年工作回顾

2009年,是国际金融危机持续扩散蔓延的一年,也是我区迎难而上、砥砺奋进的一年。一年来,在上级党政组织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和区政协的支持监督下,我们紧紧围绕“3338”奋斗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决策部署,积极应对挑战,变压力为动力,化危机为机遇,深入开展“七个主题年”实践活动,扎实推进“双新”盐都建设,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就。
  一、国民经济增长较快。用足用好保增长扩内需政策,全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在应对挑战中实现了保增长目标,在克服困难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绩。主要指标难中攀高。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0亿元,比上年增长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1亿元,增长19.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9.5亿元,增长15.8%;财政收入30.5亿元,增长34.5%,一般预算收入15.7亿元,增长42.4%,在苏北列统城市区中排名第一,大冈镇、张庄街道、华锐风电、华兴集团、福才村、潘黄居委会等6个单位财税贡献首超亿元,全区财税贡献超亿元单位增至12个,与赶超对象邗江的差距进一步缩小。企业运行稳步回升。深入开展“三服务”活动,全面落实608名股级以上干部“两包一保”挂钩服务责任,出台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就业的实施意见,制定企业技改贴息政策,先后帮助企业解决资金、用工、征地等难题232个,保持了企业平稳运行。定报工业开票销售从4月份起扭负转正,全年增长20%以上,位列全市第二;工业用电量剔除化工企业关闭影响,增长5%;50家规模成长型企业开票销售增长103.5%;纳税超千万元企业增加到30家,华锐风电当年投产、当年纳税超亿元。投资拉动支撑有力。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8亿元,增长35.4%。争列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项目23个,争取资金1.23亿元,全市第一。列市八大类重点工程和工业“三百工程”、区160项重点工程,均超额完成年度任务。新开工千万元以上各类项目112个、竣工94个,其中亿元以上新开工41个、竣工32个;125个工业技改项目完成投资48亿元,其中设备投资占54%,中联电气特大容量移动变电站、华鸥等离子显示屏等19只新产品新技术开发被列为省重点开发计划。
  二、产业转型取得突破。把突破龙头项目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抓手,推进产业招商,催生了风电装备、电子信息两大新兴产业,提升了经济运行质态。招商选资形成新格局。坚持新上项目非高即特,形成了区四套班子主攻产业链关键项目、区直部门主攻主导产业配套项目、区驻外招商组主攻产业转移项目、各镇(区、街道)主攻特色产业项目的生动局面。累计招引亿元以上项目65个,其中5亿元以上11个、10亿元以上5个。风电装备产业,在华锐风电成功落户的带动下,集中签约了7个产业配套项目;电子信息产业,形成了投产一批、在建一批、签约一批、跟踪一批的梯次推进格局,已集聚企业近20家。依托中小企业园,大力发展楼宇经济,积极招引高新产业配套项目,入驻和注册纳税企业达50家,盐城文化产业园正式挂牌。各镇(区、街道)紧扣特色产业,累计招引5000万元以上项目35个,大冈镇被命名为国家级鞋机制造产业基地,义丰高分子材料、学富金环医疗用品、张庄驰翔齿轮等一批特色项目加快推进,尚庄阀门、北龙港铸造、北蒋体育器材、楼王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也有了新的发展。园区建设呈现新面貌。高起点编制占地10平方公里的华锐风电产业园、6平方公里的电子信息产业园总体规划和城市设计,高标准新建华锐路、振兴路、飞翔路等骨干道路,实现了园区主次干道循环贯通;华锐风电1.5兆瓦和国内最大容量3兆瓦风电机组5月份在我区如期下线,国家海上风电技术装备研发中心、秦川风电增速机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锐毕利电子、汉奇光电、澳亚科技等项目建成运营,华锐风电、莱迪斯特SMT入选全省100个重大产业项目。产业提升跃上新台阶。推动纺织服装、汽车配件、高精机电、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传统产业品牌化、规模化、集群化发展,申报省名牌9只,获批市名牌25只,中联变压器、桑力太阳能、盐电阀门等3只产品荣获省著名商标,恒力、锅炉、驰翔等6家企业创成省高新技术企业,火电公司建成省级技术中心。突出服务业集聚区、物流园区、专业市场建设,实施了东方汽车广场会展中心、华兴汽配中心、烟草物流配送中心等服务业重点项目20个,成功招引大润发超市、苏宁电器苏北配送中心等重大服务业项目17个,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旅游经济亮点纷呈,大纵湖旅游度假区通过国家4A级景区验收,驿都大酒店五星级宾馆正式挂牌,华都森林公园被确定为省四星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建安总产值突破85亿元,新增一级资质企业2家、二级资质企业3家,获省“扬子杯”工程2项,成为全市首家农村发展散装水泥达标县(区)。
  三、城乡统筹加快推进。着眼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实施强区带镇战略,做强主体区,做美新农村,促进城市化与新农村良性互动。城乡规划实现全覆盖。编制完成了覆盖全域的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布局规划,在全市率先实现镇域规划建设用地控规全覆盖、大市区建成区内城市设计全覆盖。修编镇村布局规划,列市试点的郭猛镇、仰徐村城乡统筹规划率先编制完成。主体区发展增添新动力。围绕主体区规划,加快实施基础设施工程,全面完成204国道绕城段、西环路改造、大马沟调尾、东干渠整治任务,着力推进烟草物流周边地段整治、盐渎明城、福才邻里中心等项目,增强了承载大项目、打造新产业的能力。用开发区的理念统揽新都、新区、潘黄、西区四块发展,创新统筹发展、内部运作、利益共享等十大机制,出台突出招商选资、分块量化考核、工作绩效挂钩的意见,推动了携手竞跑、跨越争先,四大板块完成财政收入12.3亿元,占到全区的40%以上。新农村建设迈出新步伐。新增设施农业1.5万亩,高效农业覆盖率达38%,培育出番茄、草莓、葡萄三个全市“单打冠军”;规模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98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390家,全年流转土地11万亩。231省道建设完成年度任务,步湖路拓宽改造一期、龙学线改造稳步推进,新建农村公路100公里、桥梁30座、客运站2个;疏浚县乡河道264公里,整治村庄河塘397条(个),新建闸站44座;新增大型农机具844台(套);首批实施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项目并通过验收。实施集镇建设“六个一”工程和镇区绿化“五个一”工程,集镇面貌进一步改善;建成17个农村社区,培植潘黄仰徐、葛武宗凌、郭猛三湾、张庄东升等4个基础设施建设示范点,新建北龙港庆西等7个三星级为农服务社,秦南泾口康居示范村通过省验收。生态建设有了新进展。节能减排工作不断加强,万元GDP能耗下降4%,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实现既定目标。全区化工企业顾全大局,两个月将最后54个化工项目搬迁拆除到位,为市区居民饮用水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城乡绿化工程全面完成,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9.9%,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0%,累计创成市级园林式达标单位(小区)34家,集镇绿化工作全市第一,义丰创建省园林小城镇通过综合初验。龙冈、张庄、郭猛、葛武等集镇生活垃圾实现集中处理,启动建设集镇污水处理厂,新建户用沼气池2800座,葛武郝荣被省政府授予“生态村”称号。
  四、发展后劲明显增强。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资本运作取得突破,“中联电气”在深交所A股中小板成功上市,成为全市首家上市的本土民营企业。民营经济发展加快,新发展私营企业1996家、个体工商户1.65万户,新增个体私营注册资本69.9亿元。主攻日韩港台,做好外资招引、台资工业园建设和现有韩资企业增资扩股工作,新批金国联置业、启恒户外用品、乐易电子等外资项目18个,自营出口1.35亿美元。抢抓沿海开发和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机遇,加大接轨上海力度,与闵行区共建园区工作有了实质进展。科技创新成绩突出。通过全国县(市、区)科技进步考核验收,新立国家和省市科技项目80个,争取科技无偿补助资金3800万元,申请国家专利460件、授权150件,中小企业园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大冈获得“省创新专业镇”称号。设立院士工作站、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个,盐城首家省级留学人员创业园在中小企业园挂牌,引进博士16人、硕士35人;5名高层次人才入选省“六大人才高峰”资助项目,入选数占全市一半,被表彰为省人才工作先进区。土地、资金瓶颈得到有效破解。通过挂钩、点供和独立选址等方式争取用地指标6221亩,土地开发整理新增耕地7200亩,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复垦土地2000亩。积极争取金融支持,全区新增贷款余额近40亿元,存贷比提升12.7个百分点;新成立盐都交行,邮政储蓄银行进入行政审批中心放贷,组建江苏沿海高科技投资公司、市风电产业投资公司、兴都投资担保公司,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注册资本金增至1.6亿元,各类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累计突破10亿元,增长近一倍;苏鑫农村小额贷款公司成立半年来,为“三农”累计发放贷款近亿元。
  五、民生工作不断加强。高度关注民生,倾力惠民安民,用于“三农”、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方面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提高到81.8%,新增支出中用于民生的比重达到94.1%。城乡居民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培训城乡劳动力1万人,新增城乡就业、再就业1.2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2%和11%。新增城镇职工参保4万人次、新农保4万人,新农保参保率达到68%,五保集中供养率由上年59%提高到66%。新农合实施水平苏北领先,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130元,参合群众住院医药费实际补偿比达40%。新建安置房36.6万平方米,累计安置4175户,占应安户72.4%。为民办实事成效显著。年初确定的16件实事基本完成,涉及7镇14.5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一期竣工启用、二期基本建成,铺设各类管道近800公里;发挥慈善总会、红十字会等社会救助团体作用,累计发放善款880万元,救助1.16万人次,支持四川灾区重建资金1117万元;农贸市场建设、农村道路通达、教育惠民、农村食品放心店创建等全面完成年度任务,惠民门诊、文化三送、法律援助等工作实现常态化。与此同时,财政补贴900万元,推动“家电下乡”,累计销售享受政策补贴的各类家电近2万台(辆);对水污染防治、秸杆禁烧等实行行政问责,区、镇、村三级便民服务网络不断健全。平安、法治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综治平安建设通过省考核验收,被命名为“社会治安安全区”,夺得“六连冠”;“五五”普法深入开展,“民主法治村”创建全覆盖,八类案件破案率100%,被命名为“全国科技强警示范区”。集访、越访大幅下降,矛盾调处、积案化解成效明显,60周年大庆期间维稳工作受到国家、省市肯定。区人武部徐兆学同志光荣当选省第二届道德模范和感动江苏“双50”先进人物,潘黄仰徐被评为“全国文明村”。文化盐都建设精彩纷呈。行政村标准化文化室建成率100%,新增有线电视用户1.6万多户;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被省表彰,区文化馆通过国家一级馆验收,成功承办第13届中国戏剧小梅花荟萃、盐城市首届农民歌会等大型系列文化活动,通过全国文化先进区复查验收。教育、体育、卫生、计生等事业协调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得到加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如期到位;实施“四名”工程行动计划,高标准完成农村教育“两项工程”,8所幼儿园创成省优质园;区教育局被表彰为第二届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活动优秀组织单位,新都街道荣获“第六批全国城市体育先进社区”,郭猛、北龙港两镇被评为省体育强镇。三院新区医院、学富卫生院主体封顶,完成农村改厕14000多座,创成省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阳光计生”行动和“新农村新家庭计划”顺利实施,中国∕联合国人口基金第六周期项目、省“十一五”人口协调发展先进区创建有序推进。与此同时,统计、物价、人武、保险、邮政、电信、扶贫、气象、地震、人防、消防、台侨、妇儿、残联、老龄、民族宗教、关心下一代等工作也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所取得的成绩,实属来之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上级党政组织和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和社会各界支持监督的结果,是全区人民同心同德、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各位代表和委员,并通过你们向全区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各级干部和离退休老同志,向公安民警和驻盐都部队官兵,向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来盐都投资创业的各位客商和关心支持盐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级领导、省市驻区单位干部职工,向港澳台同胞、广大侨胞、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发展中的困难和工作中的不足。主要是: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外资外贸形势较为严峻;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城乡新增劳动力就业、大年龄缺技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困难较多,保持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安置房建设滞后动迁居民需求,安置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冲刺全面小康进程中,二三产增加值、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仍有差距,完成森林覆盖率目标需要作出艰巨努力;少数部门和个别干部在招商引资和“三服务”中还存在假招商、空挂钩、虚服务现象;有的机关工作人员纪律松驰,赌博等违法乱纪行为和消极腐败现象仍有发生。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正视困难,扬长避短,着力解决突出问题,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010年工作安排

各位代表,2010年是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的最后一年,是江苏沿海开发的全面推进之年,也是我区全面小康实现年、城乡统筹推进年、高新产业链攻坚年和农业产业化突破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市、区委扩大会议精神,突出转型升级、提速增效,抢占产业制高点,塑创竞争新优势;突出“双新”引领,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突出富民增收,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突出惠民安民,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着力谋求园区开发、新城建设、城乡统筹、高新产业、特色经济、社会事业和民生改善新突破,确保整体实现全面小康目标。
  继续按照“高于全省赶超邗江、高于全市领先盐城”的要求,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调控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确保增长16%,力争18%;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确保增长26%,力争3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确保增长20%,力争2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确保增长30%,力争35%;注册外资实际到账确保增长20%,力争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均确保增长12%,力争13%;万元GDP能耗确保下降4.5%,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全面完成“十一五”削减目标;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下,人口自然增长率稳定在3.5‰以内;全面小康综合得分96分以上。围绕上述目标,着重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重抓转型升级,增强区域竞争实力。依靠关键项目的持续突破、配套项目的不断集聚、现有企业的技改扩能,不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策应沿海开发,全面接轨上海,细排风电装备和电子信息产业链项目名录,突出重点区域,全力攻坚突破。风电装备产业,以华锐风电为龙头,重点突破发电机、机舱罩、变桨轴承、电控系统、轮毂等配套项目的招引,推动5兆瓦风电机组、国家海上风电技术装备研发中心、秦川风电增速机等项目加快建设;电子信息产业,以锐毕利通讯电子为龙头,以电子信息产业园为主体平台、以凤凰信息软件园为研发平台、以盐城中小企业园为配套平台,侧重招引汽车电子、计算机及网络设备、通讯设备及终端、光机电一体化项目,全力推进钦达电子、锐毕利-阿尔卡特通讯电子、电子环保生态示范园等重点项目,争取用两年时间,使风电装备12个大件模块70%左右在我区实现地产化,电子信息类企业集聚超过40家,都能成为百亿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继续执行技改贴息政策,鼓励重点企业挂大靠强、技改提升,促进纺织服装产业品牌化、汽车配件产业系列化、高精机电产业高端化、农产品加工产业精深化。加快纺织服装企业与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的合作步伐,争创省级或更高层次品牌,尽快形成竞相发展的品牌梯队。抢抓汽车产业产销两旺的机遇,加快韩资工业园建设,加大汽车配件项目招引力度,不断提高关键件、高技术零部件的配套比重。推进机床制造企业与秦川集团的深度合作,重点研发加工中心和数控机床产品,抢占高端市场份额;推动中联电气工业园早日竣工投产,加快实施高等级、大容量系列矿用变压器项目,力争建成全国最大的隔爆式矿用变压器生产基地;鼓励余热锅炉、火电设备等优势企业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联合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提高行业竞争力。打造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园,加快实施20万吨啤酒和25万吨麦芽项目,形成啤麦加工一条龙发展格局。加速建筑业集聚发展,培大育强规模企业,使其成为百亿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坚持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并重齐抓,围绕城南科教集聚区、新区服务业集中区、高新区生产服务业集聚区、东方汽车广场集聚区、凤凰信息软件园,合力打造城南科教之城和商贸新城,加快西南片区“退二进三”,促进城西片区壮大城市经济,推进高新区生产、生活性服务业项目,重抓现代物流、大型商贸、特色旅游、总部经济、金融保险、服务外包和社区服务项目的招引,提速推进大润发超市、苏宁电器苏北配送中心、盐渎明城等重大服务业项目的开发建设,确保红星美凯龙、悦达摩比斯、东方汽车广场等一批项目竣工运营,倾力培强华晓医药、盐城烟草等十大物流企业;做精做美大纵湖旅游度假区、农业园区、农家乐园和娱乐休闲等一批旅游景点和服务配套项目,提升旅游经济发展层次;加大安置房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依法查处违规违法行为,控制土地出让规模和价格,从源头上调控房价,保持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力争把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
  二、坚持强区带镇,加大城乡统筹力度。丰富“双新”建设内涵,壮大经济主体区实力,加快形成以新城区和高新区为龙头、重点镇和中心村为重要节点、镇村联动推进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抓好主体区开发建设。在合力推进城南新区建设的同时,西南片区按照“组团推进、节点突破”的思路,加快神州路、开创路、新都路、盐渎路、南纬路、南环路“两纵四横”主干道新建和改造提升;完善一中南校区,开建九年一贯制神州路实验学校和高标准示范性幼儿园,启动建设风电主题公园。高新区以两大产业园为重点,延伸完善青年路、华锐路、惠腾大道等主次干道,年内将园区主次干道总长延伸到80公里以上,开发面积扩大到35平方公里;启动高新区招商服务中心、企业家之友大厦、会展中心、高新区二级医院、商务写字楼、与闵行共建园区等一批项目,提高园区承载能力和配套功能。城西片区围绕轴线开发、节点辐射的规划要求,做优204国道、青年路、大庆路等城市干道两侧环境,建设以商住为重点的宜居社区,建好便民服务阵地,发展楼宇经济,使其尽快成为城市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坚持建管并重,加大城市管理与执法力度,扩大数字化城管覆盖面,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推进重点镇特色赶超。坚持以产业创特色为基本取向,围绕有规划、有园区、有龙头、有品牌的要求,每个重点镇都规划建设一个千亩以上规模特色工业园,促进大冈鞋业机械、张庄精密齿轮、义丰涂装设备、尚庄石油阀门、学富医疗器械等特色项目相对集聚、特色企业形成规模,力争每个特色产业都有一个省级以上技术研发中心、一个省级以上品牌的领军企业。围绕“一园四线”布局,对步湖路沿线6镇26个村(居)、6.6万人口、8.2万亩耕地等资源进行统筹整合,规划建设“盐都农村经济开发区”,按照“统筹推进、分镇实施、项目带动、全面突破”的思路,实行综合开发,推动高效农业、精深加工、生产物流与社区建设互促并进,全区新增高效农业面积10万亩;提升盐城现代农业示范园,把园区规模扩大到2万亩、设施化率提高到50%,跻身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行列;建好郝荣台湾农民创业园,塑创省内领先、全市唯一的对台农业招商合作“名片”,提速打造全长43公里、横贯盐都腹地的步湖路产业人文生态观光带。启动盐金路沿线综合开发,使步湖路和盐金路成为我区推进城乡统筹的两条“快速通道”。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按照新的规划,推进城乡统筹试点,郭猛镇以新建九年一贯制学校为突破口,迅速启动集镇改造提升系列项目;仰徐村继续推进“四级共建”、“四块联动”,使之真正成为全市新农村建设的样板和窗口。各镇再选择1-2家基础较好的村作为试点,集中兴办一批实事工程,稳步推进“三集中”和“四个一体化”。支持村级经济发展,培育一批税收超千万元乃至超亿元的城郊村居,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各地实际的强村富民之路。继续实施集镇建设“六个一”和重点镇区绿化“五个一”工程,推进省级康居示范村、园林小城镇创建,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继续实施步湖路拓宽改造工程,完成231省道建设和229省道拓宽改造任务;疏浚县乡河道210公里,加固圩堤92.2万方,新建、改建闸站35座,推广新式大中型农机具410台(套);新建农村户用沼气1000座、小型沼气工程5处;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美化家园”活动,新植林木500万株以上。
  三、锐意创新创业,扩大改革开放成果。激发创新活力。积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倾力打造英才纷至、才尽其用的人才高地。围绕风电装备、电子信息两大产业园建设,重点引培掌握关键技术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的拔尖人才;加强与职教部门合作,培训一批符合产业发展要求的实用技术人才。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发挥科研的乘数效应,年内引进国家级风电装备质监中心和省级公共技术平台2个以上,开发国家级新产品2只以上,建成一批省高新技术企业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创成“省级知识产权示范区”。加大改革力度。按照省市统一部署,扎实推进区级政府机构、乡镇机构和事业单位工资改革。抓好行政审批服务省级标准化试点,全面推行基本建设项目“一费清”收费。加强农村土地流转平台建设,扩大社区股份合作、农民资金互助合作和土地股份合作试点,探索农民用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置换城镇社保和住房保障,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放大中联电气成功上市的示范效应,年内再培植2-3家企业进入上市辅导。加大银企对接力度,积极发展农贷公司,探索创新抵押方式,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同时进一步规范土地经营运作,防范融资风险;继续抓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复垦工作,积极争取国家指标、点供指标和独立选址指标,拓展新的用地空间。提升开放水平。把日韩港台作为利用外资的主攻方向,围绕产业链招商,重抓重点单位,主攻重大项目,精心组织系列推介活动,突出抓好服务业利用外资和服务外包招商工作,力争全年招引千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15个左右,其中总投资1亿美元的项目1个,拉长外资“短腿”。建立重点出口企业跟踪服务责任制,逐步提高机电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比重;积极拓展海外工程承包市场,培植新的增长点,提高外经、外贸发展水平。促进全民创业。实施盐城中小企业园二期工程,提升配套服务功能,将企业入驻率提高到80%以上。鼓励各镇(区、街道)按照市A级标准和既定规划布局,完善提高镇级中小企业园区。重抓技术培训、信息服务、融资担保等公共平台建设,将区中小企业担保公司注册资本金扩大到2亿元以上,以良好的服务环境激励全民创业,全年新增私营企业1500家、个体工商户1.2万户、注册资本40亿元。
  四、繁荣社会事业,展现人文盐都风貌。延续社会事业繁荣发展势头,以人文盐都的软实力,增强区域竞争力。塑创文化特色品牌。完善并用好覆盖城乡的“区、镇、村、户”四级公共文化网络体系,发挥区级文化阵地示范辐射作用,丰富区图书馆、文化馆项目与内涵;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盐都支中心,实现全区文化站全部达省标、村文化室和“农家书屋”行政村(居)高标准全覆盖。精心组织文化“三进”、“三送”和第二届文化艺术节等活动,挖掘传承传统文化,培育弘扬特色文化,创新发展农村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机关文化、校园文化和旅游文化,形成共建共享的生动局面。探索建立多元化的文化投入机制,高水准经营文化艺术中心,放大淮剧团品牌效应,鼓励现有文化单位搞好文化产业经营;利用新城区、高新区开发建设形成的市场空间,加大文化产业招商,促进研发设计、会展咨询、广告传媒、娱乐休闲等文化产业快速成长,把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加快引培艺术拔尖人才、创意创新人才和文化经营管理人才,以人才荟萃促进文化繁荣。新增有线电视用户2万户以上、数字电视用户1万户以上,创建省有线电视先进区。推进教育均衡发展。认真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城乡教育资源整合力度,加快公办义务教育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扎实推进校舍安全工程,继续选派城镇优秀教师到农村支教,促进教育资源进一步均等化。深入实施“四名”工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重抓教师素质提升,推动内涵发展;《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施行面达100%、合格率达96.5%以上,教育、体育工作继续走在全市前列。改善医疗卫生条件。构建更加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确保三院新区医院、新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学富卫生院全面建成运行,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成率100%,建成省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个、服务站50个,创建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按照城乡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均等化的要求,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组织实施15岁以下儿童补种乙肝疫苗、住院分娩补助、农村妇女补服叶酸、白内障患者复明和免费婚检等重大公共卫生项目。稳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认真做好试点区工作。强化食品药品监管,推动食品药品安全示范区建设向纵深发展。提高人口计生水平。完善世代服务体系,健全流动人口服务网络,逐步实现城乡之间、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之间服务均等化,创成省“十一五”人口协调发展先进区,顺利通过中国/联合国人口基金第六周期项目评估验收,并成功申报第七周期项目。严厉打击“两非”,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抓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开展“四城同创”,大力实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升行动,引领社会新风尚,增强全社会的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与此同时,认真抓好物价、供电、质监、气象、台侨、妇儿、残联、老龄、地方志、国防动员、民族宗教、关心下一代等工作。
  五、注重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以就业再就业更充分、新农保全覆盖、新农合抓提升、慈善救助制度再完善为重点,按照公共财政向民生领域倾斜的要求,编制好民生预算,稳步构建覆盖全区、惠及全民、弱势群体得到更多关爱的民生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统筹抓好农村劳动力、高校毕业生、复员转业退役军人等各类群体就业和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力争实现有就业能力的农村零转移、城镇零就业家庭“双清零”目标,年内使新就业和下岗职工再就业1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万人、就业和转移人员培训1万人。完善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与大市区同步提高环卫保洁人员工资待遇,依法查处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继续抓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等扩面征缴,确保各类人员社保资金按时足额发放;按照低水平、全覆盖的要求,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扩面转保6万人,在全省率先实现适龄人群新农保全覆盖;区财政新增投入1000多万元,将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从每人每年130元提高到180元以上、参保群众住院医药费实际补偿比再提高5个百分点,对重特大病患者按照补偿方案和最高10万元的标准补偿到位;设立白血病、尿毒症患者专项救助基金,建设公开透明、方便群众结报的信息管理网络,探索城乡医保制度衔接、医保关系转移接续、医保异地结算服务,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卫生惠民带来的好处。密切关注弱势群体。以慈善会和红十字会救助为载体,深入开展“慈善一日捐”、“博爱万人行”和助学、助困、助医、助老、助残、赈灾“五助一赈”活动,对全区低保户、特困户、大病户、残疾人等弱势群体进行普惠式救助。建立城乡医疗救助长效机制,扩大救助范围,加大救助力度。组织实施敬老院改扩建工程,新建盐都福利院和残疾人康复中心;把五保户分散和集中供养标准从每人每年2000元、2800元,分别提高到2500元和3800元,新增支出全部纳入区财政预算,让各类弱势群体得到政府和社会的更多关爱。继续办好实事工程。紧紧贴近民生,重点办好饮用水安全、城市防洪和农村河道疏浚、政策性保障住房建设、农村道路通达、农村沼气和改厕、服务载体建设、环卫工程、特殊人群保障体系建设、城乡医疗救助体系建设、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提升、“牵手致富”工程、教育均衡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农合提升、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法律援助等16件实事。重视民主法制建设。继续抓好“五五”普法,深入开展法律进机关、进单位、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活动。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巩固平安盐都、法治盐都建设成果。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完善打防控体系,提高综合防控能力。扎实推进“生态立区”。狠抓节能减排,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启动国家生态区创建,落实“河长制”,巩固“无化区”,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大力推进农村垃圾集中处理,重点抓好蟒蛇河“清水走廊”和开发大纵湖、开挖盐龙湖、开建盐龙山等生态工程,大纵湖启动创建国家环境优美镇,义丰力争创成省级环境优美镇。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畅通群众利益诉求渠道,形成依法有序诉求、及时解决问题的社会环境。强化安全生产和公共安全,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继续加强甲型H1N1流感防控,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六、加强自身建设,确保高效规范运行。以提高行政效能为重点,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坚持依法行政。自觉接受区人大的法律监督和区政协的民主监督,主动邀请区人大代表和区政协委员视察指导重要工作,督查重点工程、重大项目和为民办实事工程,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所有规范性文件均由法制机构严格把关,报送区人大常委会备案审查。明确行政裁量权的行使标准,完善民主评议行风和监督奖惩制度,严格实行行政问责制,做到有错必纠、有责必问。推进民主决策。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逐步完善重大决策专家咨询制度,进一步健全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加快发展电子政务,依法公开政府信息,推进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强化行政效能监察,重视社会监督和新闻监督,做到行政权力运行到哪里,监督就跟踪到那里。改进工作作风。恪尽发展之责,强化落实之功,对进位争先目标和重点工作任务,逐一细化量化,层层落到实处;对全面小康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发展中碰到的突出问题,迎难而上,创新化解。强化公仆意识,倾听民声,体察民情,化解民忧。持之以恒地抓好“三服务”工作,督促各级干部到基层一线解决问题,在项目现场搞好服务。组织开展机关服务“创星级、树品牌”活动,努力打造全市办事最快、效率最高、服务最优、门槛最低地区。倡扬“诚信、务实、创新、奋进”的新时期盐都精神,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和饱满的工作热情,致力形成上下同心、敢抓敢管、共谋发展的良好局面。加强廉政建设。健全财政资金支出从预算、预审、决算、审计到拨付的全过程监督机制,继续保持公务人员出国、公务车辆购置和运行、公务接待和办公等消耗性费用零增长。坚持党政正职“三责联审”和“一把手”“四不直接分管”制度,规范人事、财务、物资购置、工程项目等公共资源管理和权力运行。集中开展工程领域、“小金库”、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等专项治理,加大工程建设、拆迁安置、工程招投标等领域违法违纪案件查处力度。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各项规定,维护风清气正的政务环境,让人民满意。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奋斗十分艰辛,成绩令人鼓舞,经验弥足珍贵。新一年的帷幕已经拉开,发展任重而道远,前景光明而美好。让我们在上级党政组织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冲刺全面小康,加快“双新”建设,为“十一五”划上圆满句号,为开创盐都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打印 关闭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