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是对小麦丰产优质威胁最大的国家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几率高,危害损失大,社会关注度高,防控工作责任重大。当前,我区小麦即将进入赤霉病防控决胜的关键期,因此,广大干群一定要高度重视,杜绝麻痹侥幸思想和机械应付的懈怠心理,立足赤霉病大流行,坚持主动预防不动摇,全面用药,精准防控,为小麦丰产丰收和质量安全提供保障。
一、小麦生育进程
4月7-8日调查,特早田块已开始抽穗,11月上旬播种的田块已进入孕穗期,11月中下旬播种的田块叶龄余数0.2-0.6,12月上旬播种的田块叶龄余数0.5-0.9,预计:如4月中下旬气候正常,全区大面积小麦4月14-25日陆续抽穗,4月16-27日见花,生育期比上年早2-3天。
二、病虫趋势分析
1、赤霉病:4月7-8日调查,稻桩子囊壳枝带菌率平均1.2%,高于特大发生2012年的1.06%。我区种植的小麦品种来源多,抗性参差不齐,其中镇麦168、郑麦9023、西农979为高感品种,扬麦、宁麦系列品种对赤霉病虽有一定的抗耐性,但大发生年份仍然有较严重的发病。去年小麦晚播比例大,播期拉得长,播后及越冬期受长期降水偏少影响,导致当前小麦苗情复杂,生育进程极不整齐,地区、品种、田块间小麦生育期差异大,全区小麦扬花期最大相差预计超过20天,显著加大了赤霉病菌侵染几率。据气象部门预报,4月中下旬我区有3次降水过程(4月14-15日、4月21-22日和4月27-30日),与大面积小麦的扬花期较为吻合,十分适宜赤霉病的流行危害。结合小麦病害智能监测设备预测综合分析,预计今年小麦赤霉病中等偏重发生,若抽穗扬花期遇连阴雨或高温高湿天气,发生程度将加重,大流行风险高。
2、白粉病:4月7-8日调查,病田率6%,病株率0-1.8%,平均0.07%,病叶率0-0.5%,平均0.02%,田间自然发病略轻于上年。据气象部门预报,4月中下旬有过程性降水,田间湿度加大,有利于白粉病扩展危害,预计白粉病中等至偏重发生。
3、锈病:偶发性病害,目前尚未查见。我区种植的小麦品种均不抗锈病,宁麦13等品种高感锈病,如小麦灌浆期遇高温干旱天气,老病田、高感病品种及靠近沟渠边、路边的麦苗叶锈将发生较重。同时要密切关注条锈病菌随气流传入危害。
4、蚜虫:4月7-8日调查,有虫田率45%,百株蚜量0-250头,平均32.5头,远高于去年同期的8.9头,少数近期未防治或防治差的、群体密度大的田块,局部地段虫量较高,百株达2500头。随着气温的升高,蚜虫繁殖速度进一步加快,穗期蚜量将快速增长,预计小麦穗蚜中等至偏重发生,局部大发生。
5、粘虫:稻草把诱卵,截止4月8日,百把累计卵量0-5块,低于常年。预计二、三龄幼虫盛期在4月20日前后,发生程度为轻发生。
三、防治意见
小麦赤霉病防治事关粮食安全和稳产保供,各地要坚持“主动出击、见花打药”的防控策略,以赤霉病为主攻目标,抓住小麦扬花初期这个最适防控窗口期,统筹兼顾,病虫兼治,药肥混喷,一喷三防,确保实现防病减损、控病减毒、提质增产目标。
1、防治对象:主治赤霉病、白粉病、蚜虫,兼治锈病、粘虫等。
2、防治适期:小麦扬花初期用第一次药,扬花一块,防治一块。感病品种、小麦扬花期间雨水多或遇高温高湿天气的田块,第一次药后5-7天及时用第二次药。生育期偏迟的高感品种和生育期极不整齐的田块,需分三次防治。
3、药剂配方:
①氰烯·戊唑醇(或氟唑菌酰羟胺)+ 联苯·噻虫胺
②丙硫菌唑·戊唑醇(或丙硫菌唑)+ 噻虫·高氯氟(低毒)
白粉病、锈病发生重的田块,可加入环丙唑醇、啶氧·丙环唑等药剂一并喷雾。
为抗倒防衰,提高结实率,加芸苔素内酯或噻苯隆、磷酸二氢钾等一并喷雾。
4、施药方法:每亩药剂对水20-30公斤喷雾;无人机飞防亩用水量1.5-3公斤。施药时添加适量优质有机硅或植物油、激健等助剂,增强渗透性和粘着力,提高防效。
四、注意事项
①所选药剂必须登记在小麦上,使用时要按照农药标签上规定的用量、浓度、时间、注意事项施药,不得随意加大用量和浓度。②用全药种,用足药量,用准水量。科学轮换和混配药剂。③小麦扬花期遇连阴雨天气,要抢雨隙或抢在雨前用药。药后6小时内遇雨要及时补治。④注意安全用药,施药人员要身体健康并做好安全防护;严禁使用高毒农药,药剂不能污染桑园、蜜蜂、水源和水产养殖区;植保无人机飞防时要遵守国家相关规定和标准,规范作业,飞防前要认真做好作业区周边安全风险调查摸排工作,严防药害事故发生。⑤药剂包装瓶(袋)要坚持3次清洗,全量回收,送交农药经销门店或村回收点,保护农田环境。
咨询电话:88655026,88164093,81089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