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3月6日,我区举办“传承铁军精神,建设美好家园”主题宣讲比赛。来自全区19个以烈士命名镇村的选手,声情并茂地讲述了烈士们为民族独立、国家解放和人民幸福,坚定理想信念,抛头颅、洒热血的先进事迹和感人故事,以及当地干部群众继承先烈遗志,在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铁军精神方面的新举措新作为,展示了我区以实际行动践行“两海两绿”发展路径,扎实推动乡村振兴的新担当、新作为,为聚力建设“一中心三高地”、争当全市高质量发展排头兵,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本报从今日起将陆续刊登19位选手宣讲的烈士们的先进事迹和感人故事,以飨读者。
铭记“学富”遗志铸造“时杨”之魂
学富镇地处盐城西部,人口少地域窄,可它的人气名声却一点儿也不小。它是以烈士杨学富命名的英雄之镇,曾涌现过一批又一批革命先烈,它的每一寸土地都曾流淌过英雄们的鲜血,每一片砖瓦见证着那段枪林弹雨的峥嵘岁月,每一株草木都在叙述感人至深的英雄事迹。它的红色精神、英雄情怀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学富人。
“父亲,我们又来看您了。”学富烈士陵园内,77岁的杨丽娣和73岁的杨美珍两姐妹轻抚父亲的墓碑,喃喃低语。70多年前,她们的父亲杨学富血洒家乡时桥乡。1947年,时桥乡被命名为学富乡。从此,杨学富的名字与这片土地朝夕相伴。
说起杨学富的一生,平凡而伟大,短暂却永恒。他幼年家境贫寒,一家人靠替地主、富农做长工艰难度日。他勉强读完初小,13岁被迫辍学,过早地分担家庭生活的重担,帮父亲给人家拉砻糊口,20岁随三哥去上海拉人力车谋生。1941年春,离沪还乡。当时横塘区署党政机关常驻时杨庄,在共产党的影响下,杨学富带头参加地方民兵,决心抗日保家乡。
1942年冬,日伪军对盐阜区进行大规模的“扫荡”“清剿”,在九区周围秦南仓、古殿堡等地设立据点,妄图一举“伪化”该区。在艰苦、激烈的游击环境中,杨学富同敌、伪顽强抵抗。1945年6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任时桥乡民兵中队长。
1946年11月下旬,国民党军队自东台、兴化两路进犯盐城。12月7日晨,驻兴化国民党军队近百人,在还乡团柏守清带领下,从秦南仓出发,分乘8条小木船,在林家庄登岸,企图插进横塘区骚扰。杨学富带领部分民兵,掩护群众疏散、阻击敌人,因寡不敌众,在连续泅渡两条小河,到达时杨庄五青舍时,不幸被俘。
敌人用刺刀逼他交出武器和党员名单,杨学富愤怒回答:“要枪没有!要党员,只有我一个!”残暴的敌人对他猛刺一刀,刺进他的胸膛,他不顾剧痛,大声说:“蒋军必败,我军必胜!”敌人又刺他多刀,他怒瞪双目,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面对敌人的残酷暴行,杨学富不屈不挠,英勇牺牲,那年他才29岁。
烈士身已逝,英魂今犹在。20世纪50年代,原时桥小学以杨学富为原型,编写了大型革命现代戏《英雄铁血》,在全县演出。为更好地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血脉,学富镇还以文化站、道德讲堂、学富烈士陵园为载体,打造革命传统宣传教育基地,编撰《烈士传记》等活动,弘扬“爱党、爱国、爱家乡”的优良传统,让一代又一代学富人铭记先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实际行动继承先烈的革命遗志。
近年来,学富人激情澎湃,斗志昂扬,积极探索“特色产业强镇”的跨越发展,建成3000亩医疗用品产业园区,“四横四纵”10公里路网,打造医疗、环保、人防和建筑四大支柱产业。
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学富人强化主动意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勇挑时代发展重担,把决心、热情和力量凝聚到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上来,在个人岗位上尽职尽责,务实创新,做出成绩,实现自我价值,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实践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讲述人:潘晓雅)
弘扬铁军精神共建幸福潘黄
潘黄,是一片洒满烈士鲜血的土地,它的名字与潘克、黄炜两位烈士的名字紧密相连。
潘克烈士是安徽当涂人,1938年参加新四军,1940年冬随新四军东进来到盐城。1941年5月调任盐城县一区区委书记。同年9月22日,潘克率领几名战士到大孙庄一带,发动群众抢收抢种。在路上发现敌探魏小六,便将其带回蔡家庄准备晚上审讯。不料还未弄清敌探身份,敌伪已经包围潘克住地。听到枪声的潘克,一手揪住魏小六的衣领跳入龙鱼沟。伪军走后,黄炜带着其他同志赶来,沿沟寻找,只见屋后河中有一撮头发漂在水面上,打捞上岸一看,正是潘克。在场群众失声痛哭,将他安葬。潘克烈士牺牲时年仅28岁。
黄炜烈士,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秋随刘少奇率领的干部大队来到盐城。1942年4月,黄炜接任一区区委书记。1943年8月7日夜,黄炜在蔡家舍召集党员开会,分析敌情,讨论对策,布置留守工作。深夜散会后,由于疮痛便在路边一户群众家休息。第二天清早,蔡家舍被伪军包围。黄炜率通讯员西撤到大马沟吴家渡口,准备西渡到安全的地方。行至河中间时,敌人追了上来。黄炜一边开枪还击,一边让通信员下水先走,他则被后面追赶的敌人拖住,脱不开身,眼看就要被俘。只见黄炜大义凛然,纵身跳入河中,英勇就义,年仅23岁。
1946年春,盐城县区划调整时,县委、县政府为了永久纪念潘克和黄炜烈士,决定取两人的姓,将一区命名为潘黄区,后来演变为今天的潘黄街道。在中华民族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贫弱走向富强、从屈辱走向辉煌的征程上,每一滴热血都值得礼赞,每一次牺牲都应当铭记。为纪念在1941年和1942年反敌伪大扫荡中牺牲的86位烈士,潘黄修建了烈士陵园,现今它被命名为盐城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盐城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理想之光不灭,信念之光不灭。先烈们崇高的理想和信念,为人民利益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精神,为中国和平而奋斗的不朽业绩,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与山河同在,将光照千秋,为中华儿女代代相传!
凝望潘黄,烈士纪念碑巍峨耸立,熠熠生辉。耳闻潘黄,红色故事接辈流传,代代颂扬。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打造红色潘黄,是历史赋予潘黄人的使命担当。
在潘黄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涌现出许多传承红色基因的时代先锋,有“全国农业模范”董兆付、“中国好人”最美农技员程来品等。潘黄人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六个高质量发展”要求,积极践行“两海两绿”路径,突出“一中心三高地”发展定位,围绕盐城高新区科创新城、盐龙体育公园两大组团,以“十大工程”为主抓手,勇挑创新创业中心建设重担,争当产城融合高地开拓先锋,全力打造具有潘黄特色的创新创业之城、活力宜居之城、精细管理之城和特色田园乡村。潘黄人将用自己的努力和每个人实实在在的贡献推动潘黄综合实力稳中有进,发展动能有效激发,城乡面貌持续改善,民生福祉不断增进,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
(讲述人:蔡颍)